测血糖为什么总是不准?都是这些举措惹的祸
【介绍】血糖监测的九大误区,你是否也中招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病。如何准确监测血糖成为了众多糖友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深入探讨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让我们一起看看你是否也曾经遭遇过这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治疗,却轻视监测。许多糖友将治疗作为首要任务,却忽视了监测的重要性。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情,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离开监测的治疗是盲目的治疗。切勿为了减少医疗费用而忽视监测的重要性。
误区二:为了抽血化验而停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无论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应停药。否则会导致化验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病情,甚至造成血糖波动导致病情加重。
误区三: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有些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减少饮食摄入。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代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检查前一天晚上应像平常一样进餐,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和饮用刺激性饮料。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了解剩下的误区:
误区四:在家注射胰岛素后前往医院测血糖存在风险。由于等待抽血的时间不确定,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进餐延迟,引发低血糖。糖友在前往医院测血糖时,应随身携带胰岛素笔,以便及时注射胰岛素并进餐。
误区五:误认为只要没吃早餐,任何时间所测的血糖都属于“空腹血糖”。实际上,只有过夜禁食一定时间后,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采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真正的空腹血糖。空腹时间过长或过短的血糖结果都可能存在误差。糖友在监测空腹血糖时,应注意控制空腹时间。
误区六:对“餐后2小时血糖”的理解存在误区。这里的餐后2小时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开始计时。餐后血糖能够反映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进食情况,因此糖友在监测血糖时,应同时关注餐后血糖的变化。
误区七:只重视空腹血糖的监测而忽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事实上,一天中的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两部分,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因此餐后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贡献更大。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糖友在监测血糖时,应同时关注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变化。
误区十:忽视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性
血糖监测并不只是简单的检查“随机血糖”。尽管“随机血糖”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但它易受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能更准确地反映最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临时因素的影响。这一指标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至关重要。
误区十一:只监测,不记录
血糖监测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指取血,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每次的血糖监测结果,以及对应的饮食、运动和用药情况。这些详细的资料不仅有助于患者自己总结控制血糖的规律,还能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治参考。
正确的测血糖方法
测血糖时,应选择指尖两侧皮肤较薄的地方采血。这里血管丰富,神经末梢较少,采血过程不仅无痛,还能保证充足的出血量,避免影响测定结果。采血前,可以手臂下垂10秒让指尖充血,扎针后轻轻按压手指两侧,让血液自然溢出。
关于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
研究表明,在手部清洁的情况下,采用75%酒精擦拭后穿刺,避免用力挤压,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与静脉血生化血糖监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血糖值不高时,第一滴血更接近实际值;而血糖过高时,第二滴血更为可靠。低血糖时,快速血糖测定可能会高估实际值,特别是使用第二滴血时。测量血糖时,不必过于纠结是使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关键是采用正确的采血规范。
如何选购血糖仪
选购血糖仪时,首先要关注准确度。家用血糖仪的准确度虽不如生化仪,但应与测试值接近。有些血糖仪有内置校正功能,可以接近生化仪的结果。要注意仪器运行情况,如采血针的使用便利性、读数功能、电池更换等。血糖仪应便于携带,操作步骤简单。对于视力不佳的老年患者,应选择显示字体大、数字简洁的血糖仪。还要注意记忆容量大小及是否附带时间和日期等功能。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监测方法和选择合适的血糖仪能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关注这些细节,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