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的标准是什么?2017江苏入梅时间
各地的气候环境差异,导致各地梅雨初至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关于2017年江苏的入梅时间与入梅标准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入梅的标准是怎样的呢?在入梅的前五天,副高在120°E上的脊线需达到≥18°N,且这五天中至少有三天日平均气温≥22℃。随后,入梅后的头五天中必须有四天为雨日(包括郊县气象站测得的雨日)。若梅雨出现分段现象,每段结束后的气温都要≥22℃。
关于2017年江苏的入梅时间,那是在公历的2017年6月8日,农历五月十四。而出梅的时间是公历的2017年7月19日,农历五月廿五。每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便迎来了梅雨季节。此时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有句古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生动描绘了梅雨季节高温湿大的特点。华南沿海城市还会受到台风侵袭,天气湿度加大,各种物品更容易受潮、发霉。
关于入梅的几种状况,其实也有多种推算方式。其中一种是根据天干地支来推算,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为出梅。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历法的推算。还有正常梅雨、早梅雨、迟梅雨以及特长梅雨等几种情况。早梅雨是指梅雨开始的时间比正常情况早,往往伴随着一些反常的天气现象;迟梅雨则是指梅雨开始的时间较晚;特长梅雨则是指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天气。其中,特长梅雨可能会引发洪水灾害等严重情况。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到了芒种至夏至这段时间,人们都会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因为这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以及日常生活。而梅雨季节的到来,也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来临。对于爱好旅游或者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来说,了解梅雨季节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天气变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天气带来的困扰,也能欣赏到不同季节带来的美景与体验。在宛如画卷的长江流域,气象现象丰富多变。在诸如1954年这样阴雨连绵的季节,长达二个多月之久,导致全流域性的洪水极为罕见。这种令人惊叹的大水,常常与连绵不断的梅雨紧密相连,正如1998年的大水中,那持续不断的梅雨便是罪魁祸首。
与这连绵不绝的梅雨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短梅”与“空梅”的奇特现象。它们如同匆匆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短暂停留十来天后便向北疾行而去。在这期间,雨量稀少,难得有一两次大雨降临。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短梅”。更为奇特的是,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便未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白日里阳光明媚,早晚凉爽宜人,甚至让人忘记了梅雨时节的潮湿和发霉现象。这种罕见的天气模式被人们称作“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频率大约是十年中的一到两次。它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伏旱,有时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大旱。
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一种被称为“倒黄梅”的奇特气象现象。在某些年份,当梅雨季节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展现出盛夏的特征时,却突然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和阵雨天气,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仿佛梅雨季节在回头路中重返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它的意思是,在梅雨过去之后,如果小暑时节出现打雷,那么梅雨便会重新回归。这是因为梅雨结束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越来越稳定,而雷雨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在“小暑”时节,通常冷空气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与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倒黄梅”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需特别警惕。“倒黄梅”作为梅雨的一种形式,在结束后通常会转为晴热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