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 >

高考科目复习策略

高考 2022-10-19 16:09高考时间www.ettschool.cn
          01语文复习建议
1.试卷分析研究透彻,详细深入地挖掘,了解高考改革的重点以及考试中的错题,对自己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指导后续的复习。
2.语言基础部分请考生注意及时转变答题思路,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在适当的练习新题型的也可适当复习一些老题型,备考中要以不变应万变。
3.文言文阅读文言文中简答题的设置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归纳,题目不难。但提示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理清文脉,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断句也很一致的选择了议论性文段,做题时疏通文意是关键。
4.背诵默写在复习背诵时要注重文意的理解以及在语境中的作用。
5.诗歌阅读要注重练习此类题型的审题。
6.阅读延伸将阅读延伸放到古诗文后面考查,是14年高考比较确定的方向,在备考时要格外注意,要掌握各种出题形式,出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7.现代文阅读要回归原文,读懂原文。不管是科技文考查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是散文考查的文章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都需要考生先训练对原文的把握。
02数学复习建议
1.知识抓住重点经过了一模考试之后,希望考生对自己有漏洞的知识点进行针对地复习,一些考察频率较高的知识应该重点注意,,不要做偏、怪、难的习题,应该以基础为主,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常见的题目条件,便于分析解决问题;
2.计算、过程不可忽视理科数学中,计算量不会像文科下降那么明显,所以关注一些常见的计算和运算技巧是必要的,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是大题拿到理想分数的保障;是大题的一些基本的答题过程,如立体几何,每一个定理一定要说明它的使用前提,又如概率题目中的文字描述也应该予以关注。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模可以看出,题目的形式慢慢变得新颖,不会拘泥于一些常规固定的考核方式,知识之间的结合也是重点,这样对考生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思维的前提是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本质,增强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
4.心态调节不论一模的成绩发挥是否理想,接下来要调节心态,应对后续地复习,分析试卷,抓住重点,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节奏,为之后的考试做好全面的准备!
03英语复习建议
1.阅读每次做完题,要坚持做错因分析,即抓住文本,题干和出处中心词的同义转述,切忌那些太笼统(没有清晰体现中心词),太片面(缺失重要中心词),太绝对(含有任何,唯一和所有等字样的选项),混主次(没有体现最重要的中心词)等错误选项。
2.完型要坚持做错因分析,即做题要有整体意识,一定要注意词句间,段层间和首尾间的呼应和联系,切忌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文本。
3.单选注重时态,非谓语和从句的全面思维角度的训练,多做错因分析。
4.写作要多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课内外场景积累词汇搭配(词法),并用到平常实战练习,写时多注重句法和章法,写完的作文要注意改写升级。
5.每天复习3050个大纲词汇,建立生词抄写本。
6.每天睡前进行听力练习。
04物理复习建议
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有很多高考题是以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课后材料为背景的,所以要去熟悉课本内容。
2.规范训练。必要的文字说明和主要的方程要有,而且方程和依据的规律要符合,不同物体的相同物理量、同一物体不同过程的物理量要用上下标区分等。要求看高考和模拟的标准答案进行对比,矫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3.查漏补缺。在做题过程中注意丢分原因,是因为知识点不熟悉还是习惯不好。知识点不熟悉要通过考试说明进行补漏,去做专项训练去巩固。然后再看由于所谓的粗心造成的丢分,通过小科技文阅读培养审题习惯。
4.错题。随着模拟题的练习,要注意,最好有错题集。高考前夕主要以分析错题为主,把常考知识点结合的情景和常用方法好,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5.对于成绩好的优等生来说也是以中低题为主,适度做少量的中难题,但不宜过多。以中档题为主进行知识迁移,了解其变化。
05化学复习建议
1.回归教材,打牢基础。教材上的实验,尤其是实验图像必须要仔细看。教材上的黑体字和重点知识不但要看,而且尽量自己多归纳。
2.区分不同考点,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取长补短。每一套考题中的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知识点还是很集中的,所以必须抓大放小,把基础分拿到手再说其他的。所以必须对近期的多套试卷作对比,找到自己的得分点并强化训练,失分点多读题干和答案归纳答题语言和规律,以期尽量得分!
3.建议每次考前看下自己的和六大元素的重要性质,以期做到考试中会的节约时间轻松得分,不太会的也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减少失分。
06生物复习建议
1.强化基础,稳抓选择
选择题难度小,但相对分值高,抓住了选择题,生物高分就有了保证。由于选择题的知识点考查较分散,需要同学们能在的复习阶段中认真梳理一下教材,熟悉教材中对知识的一些固定描述,强化记忆。还可以把自己以往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集中整理一下,加深印象。
2.认真读题,获取信息
填空类问题的背景更多的选自教材以外,属于新情景,相关信息一般在题目中都会列举,同学们在平时训练时要有意识地提高对题目信息的把握,以提高准确率。
3.熟悉学科语言,规范作答
填空类问题对解答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希望同学们在后续复习中能尽量参考教材中的专有名词或者题干信息中的专业术语来表达思维结果,避免由于语言叙述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引起不必要的失分。
07历史复习建议
1.复述知识,强化基础
一模之后要巩固基础知识,这时要求我们复述教材,而不是看教材或抄笔记。单位时间内背诵的内容越多、速度越快知识就越巩固。高考要求我们把准确记忆的内容快速地“输出”,而不是“输入”,所以,泛泛看书和抄写笔记效率是非常低的。
2.提升速度,讲求效率
高考要求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固定的做题量,特别是历史学科是知识类的学科,知识点多,更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快速做出准确判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因为知识记忆不准确而做得“慢”。慢不是做题的速度,而是知识记忆的熟练和准确程度,所以,只有提升速度才能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灵活进退,科学取舍
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有多个层次,难度具有相对性,有些能力要求学生很难达到,在还有50多天就高考的情况下,学生记忆这些东西和练习这类题目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学会“舍弃”,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能提升的地方去。
4.针对训练,规律
一模之后,我们手中会有大量的模拟试题。不管手中有几个区县的题目,不能一个区一个区的做套卷,而是应该把同一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练习,认真思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真正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短板。这个阶段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和解题技巧,提升学生对学科的总体认识。
08政治复习建议
1.分析一模考题和近三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要认真研究一模试题,尤其关注各区试卷交叉的知识点和题型。试卷中偏题怪题可以放弃,重点放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题目上,通过考题检验知识漏洞及思路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分析三年真题有重要意义,区分“高考必考点和循环考点”。必考点年年考查,出题几率大;循环考点是隔年考查,分析真题可以明确14年考试重点。
2.回归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经济关注“民生中的价格、分配、社保,国家的改革、经济政策调整,外贸的新思路等”。针对命题强化问题性知识综合,针对不同的题型掌握解题技巧,透视高考必考题型的分析解答思路。
政治关注“党和政府领导国家社会生活、服务于民的政策,国家改革、制度革新”。针对主体建构知识体系,把知识按题型分类整理。如“公民、政府、人大、党、国际关系”。
文化关注“文化对人和综合国力的影响、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精神和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
哲学关注“小范围综合性命题”,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证法中的联系、发展、矛盾”。
3.掌握做题方法,反思回归错题
做题方法①审题阅读设问,找出关键词,明确知识和题型;②审材料带着审题得到的方向,找到知识和材料的结合点;③答题使用政治学科语言;书写规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回归错题错题重做和反思,是有效的复习途径。因为错题往往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回归错题就可以减少错误。
09地理复习建议
1.继续夯实地理主干知识,重理解,善联系,精练习,抓落实
如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大气气候分布(地带性与非地带性)、(降水)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冷锋、锋面气旋)与主要气象灾害(旱、涝等);水循环(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成因)和洋流;地质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如流水作用及其地貌);整体性与差异性(垂直地带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球变暖)等。
人文地理部分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区)分布、变化特点及其区位因素,城市化问题及其防治措施;交通区位及不同现代交通方式的优缺点;旅游(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安全与自然灾害,旅游资源类型及景观欣赏,等);等。
区域地理部分中国地理(政区,地形,气候,河湖;等);世界海陆分布图的经纬网位置,六大板块分布图与各大洲主要地形区(山脉)图对应关系等。
2.专题训练,提升审题、答题能力,避免“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果”等眼高手低的现象发生。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针对选择题,最好把常见地理图像熟悉一下,结合经典试题,图文结合,理解记忆;
针对综合题,最好结合近三年高考真题和经典模拟试题,关键还是巩固提高审题、答题能力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慢审题”,精准审题很关键!),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答题模板要完整,如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方法;),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表述能力很重要,如学科语言运用,答案的主次、因果逻辑关系,等)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
也要注重细节如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等等
3.热爱生活,关注热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趋势。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