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字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

  初中读历史的时候,学习过晚清历史,曾国藩这个名字,给我印象就是卖国贼。随着年岁增长,逐渐对他有了更多认识,于是乎有兴趣了解一下他的事迹。

  出身寒微,修身律己

  曾国藩出身在湖南的小富农家庭,祖父辈有意识培养子孙学习。曾国藩不算天资聪慧,但勤奋好学,27岁中进士得道光帝赏识进翰林,从此成为京官。清朝晚期当官俸禄低,有各种灰色收入渠道,京官其实没地方官好当。京官在当时各种宴请拜访纳财,曾国藩为官清廉而与同袍格格不入,最终被挤兑。不过这不阻碍他在官场的升迁。

  转文投武

  1851年洪秀全太平军起事,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反清运动。曾国藩以侍郎京官身份尴尬地组建湘军,抵御太平军。毫无实权又缺钱情况下,凭借人脉和得力助手组建骁勇善战的湘军水陆两军。最终以攻占太平天国天京城结束十几年的戎马生涯,熬费身体,可谓鞠躬尽瘁。

  眼明心彻,深谙为臣之道

  曾国藩毕竟是汉人,尽管清政府表面重用汉人,但政权核心仍对汉人不信任。有能力的汉人官员,在慈禧眼里都是工具。曾国藩为官也深谙揣测上面的心意,自撤湘军以表忠心。

  主办洋务

  曾国藩意识到西学的先进,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文人有此等思想觉悟和眼光值得称赞。寻找人才、从海外购置机器、创办工厂等等过程,曾国藩最终体会到人才紧缺的难处,派遣聪慧学生留学,以技术知识振兴满目疮痍的清朝。

  沦为卖国贼

  晚清国力空虚,洋人列强纷纷想要瓜分肥猪肉,但并无夺取清政府政权之意。各地均有洋人插足,部分外国势力借教会以传教之名行洗脑、强占利益之实。各地均有民众反抗教会的事件,称为教案。其中天津教案最为轰动,因为其涉及了洋人官员死伤。清政府派曾国藩办理此事,又要抚民又要安洋人,难题,怎么做其实都会得罪其中一方。无论派何人处理这事均不好办,曾国藩作为清朝高官,这个锅替清政府背上了,结果是背上了卖国贼骂名,以往在文人心中的良好形象也一朝败坏。其后因身体劳累病情加重,回任两江总督终止了在天津教案的署理任务。

  曾国藩一生的事迹,我认为他为官清廉,识时务,善于结交得力人才,能助力自己发展,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可是儒家思想始终束缚了他,如果起义运动有曾国藩此等人才,是否历史会改写?

曾国藩传读后感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花了15小时17分,四天断断续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以曾国番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自我管理的最高心法,就是“立志”!

  曾国藩在三十岁以前很平庸,七次科举考试,落榜六次,直到第七次考试,才位于榜单的尾部,成为了一名秀才。在此之后,曾国藩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相继考取了举人、进士,参加朝考,居然以一等第二名的成绩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启了其位极人臣、超凡入圣的传奇人生。

  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更侧重于呈现曾国藩的个人心路历程。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看到三十岁前相对平庸的曾国藩经历了怎么样的思想转变,最终才有了如此高的成就。

  朝考成功,曾国藩入翰林院,任翰林院检讨,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当时翰林院是一个类似于今天大学的机构,就像现在的清华北大,聚集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国藩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和他们一比,就发现了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而且曾国藩因为家里世代没有读书人,除了四书五经,他也没读过什么书。所以,相比翰林院其他人来说,此时的曾国藩学识寡陋,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

  正是因为到了翰林院,曾国藩才意识到了自己视野狭窄,境界低劣。那么,如何改变自己就成了曾国藩那时最重要的人生议题。曾国藩除了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像什么爱看杀人,生活不规律,言不由衷,不懂装懂等等,最严重的还是为人傲慢、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问候”对方家人。所以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

  ,也正是因为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在这里大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广交益友。通过读书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逐渐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慢慢地知道了原来像范仲淹那样的大政治家、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的,只要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曾国藩在三十岁这一年下定决心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看,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目标,他在三十岁这一年确立了这一目标,并且打算贯彻一世,不留退路。

  在这一人生目标设计下,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确立了要成为圣人这一人生目标后,曾国藩开始围绕着这个目标打造了一系列的自我管理要求。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曾国藩的求圣之道

  入圣之基写日记

  写日记,我们都知道,这件事难在“坚持”二字,而曾国藩不仅坚持了一生,从未断过,他还要求自己把写日记当成一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来对待,就像基督徒每次用餐前都要祷告一样,用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记日记。日记必须用恭楷来写,绝不能记流水账,而是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写日记反思自己一整天的活动,不仅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还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因为记日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三省吾身”。

  曾国藩记日记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日记写完后,送给朋友们传阅,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利用外力来监督自己,这样自己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

  进阶之道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进入了翰林院,虽然已经是一个官了,不过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当时朝廷为了考查翰林们的真实水平,突击式举行一种叫翰林大考的考试,考试成绩直接决定命运,考得不好是要被降级,甚至罢官的。

  曾国藩在立志“学做圣人”前,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散漫,立志后,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

  (1)敬。保持衣冠整齐;

  (2)静坐。每天最少打坐一小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每天冥想一小时;

  (3)早起。天亮就起床,不能赖床;

  (4)读书不二。一本书没读完,不读第二本;

  (5)读史。每天读十页历史书;

  (6)谨言。时刻警惕不乱说话;

  (7)养气。

  (8)保身。注重饮食,节制欲望

  (9)日知所亡。每天读书记录心得

  (10)月无忘所能。每个月都要作诗几首,写文章几篇;

  (11)作字。每天早饭后,写半小时的字;

  (12)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看到这十二条军规,我想21世纪的我们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哪怕其中的一半吧。圣人的标准实在是太绝了,每一分钟都是在与自己的自然本性在作斗争,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可曾国藩居然全做到了。在这样如此严苛的自律下,曾国藩在接下来的翰林大考中大放光彩,得到了皇帝的亲自召见,并且破格升官,成为翰林院侍讲,一下子升了四级。

  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古人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吸收他身上或好或坏的地方。翰林院是一个聚集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的灵地。怎么样才算是一篇合格的日记,正是曾国藩向唐鉴和倭仁请教,互相学习之后才有的成果。翰林院里的人,有的穷经知道;有的是一个大文豪,作诗写文章都非常在行;有的才气奔放;有的英气逼人,曾国藩都和他们成为了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切磋学问。

  曾国藩本身就为人特别爱交往,只是在刚入翰林院那会,为人傲慢、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问候”别人全家,经常得罪朋友。在立志“学做圣人”后,他才逐渐痛改前非,与人相处也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朋友也越来越多。书中写了不少曾国藩急公好义,爱帮助别人的事例。正是因为他这些肯于付出、事必躬亲的品质,曾国藩名望日高,越来越受人们的推重,已经开始负一乡之望,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所以,环境、身边的人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还是很大的。为什么大家都想尽办法去清华北大,我想曾国藩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吧。

  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就变得完全不一样,而这些对自己严苛的标准,他每做到一点,自信就多一点,自信每多一点就越能坚持下去,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在立志“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尝到了一点甜头,曾国藩就越积极投入地去做,最终从翰林院众多精英中的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号令群雄的领袖。建湘军,破太平天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外交观念;成立江南制造局,开启中国的工业时代;提拔沈葆桢、左宗棠;塑造李鸿章,递过接力棒......

  虽油尽灯枯,仍然在“学做圣人”,勤奋有加,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精神挽救已经腐朽颓势的大清朝,用自己的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精神领袖。

  曾国藩立志高远,做到了一生都在求圣的道路上。市面上总是有许多关于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自律的书籍和文章,读完曾国藩后,我发觉,也许我们得弄明白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更重要。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