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及例句,汉语生活常用的句子例句

中考 2025-03-30 03:53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古代汉语被动句中的无标识语意被动与“不”的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古代汉语被动句中的无标识语意被动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被动句,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并不包含显性的被动词,但翻译时却需要将其转换为被动句式。这些例子生动展现了古代汉语的这一独特现象。

例如,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这句话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被动词,但“荆州之民附操”实际上是一个被动结构,翻译时应当理解为“荆州的百姓被曹操所吸引”。类似的例子还有: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蔓延的野草尚不能根除,更何况是你宠爱的弟弟呢?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鲲举于鱼盐之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是从建筑工作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鲲是从鱼盐买卖中被发掘的。

二、“不”的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不”是一个极为常见的词汇,其含义丰富多变。下面列举其主要含义及例句:

1. “不”用作副词,表示否定。如:没有、禁止、不要、非等意思。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达相反或否定的意思。例如:

(诗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意为没有播种没有收割。

(孟子滕文公上)“夷子不来!”意为不要这样做。

(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意为治理国家不能一成不变。

2. “不”还通假字,可通“丕、鄙、否”。例如:

(1)通“丕”,意为“大”。如《诗清庙》:“不显不承。”

(2)通“鄙”,意为“鄙陋”。如《荀子》:“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3)通“否”,表示疑问语气。如《史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这两个部分展示了古代汉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无标识语意被动和“不”的一词多义都是其生动体现。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语言现象,我们能更全面地领略古代汉语的魅力。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