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及症状 新生儿黄疸如何处理

教育知识 2025-04-07 22:09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黄疸:深入了解与应对之道

黄疸,通俗地讲,就是皮肤和眼睛等部位出现明显的黄色现象。这一现象在成年人和新生儿中都可能出现。对于新生儿来说,黄疸的出现可能需要特别的护理和治疗。下面,我们将深入了解黄疸的相关知识。

一、理解黄疸

黄疸,是指胆红素在某些原因下,在血液及体内组织间积累的情况。当胆红素浓度在1mg/dl至2mg/dl时,可能出现皮肤及眼睛未明显黄色的潜在性黄疸。而当胆红素浓度超过2mg/dl时,就会在眼睛结膜、口腔黏膜、皮肤等处出现明显的黄色现象,这就是显性黄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至两天内出现的胆红素值升高现象,被称为生理性的黄疸。

二、黄疸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1. 溶血性黄疸:可能是由于先天性疾病或后天性因素如输血、败血症、白血病、药物等造成的红细胞破坏异常,使得肝细胞无法完理产生的胆红素,从而形成黄疸。

2. 肝细胞性黄疸:主要因为肝脏病变,如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功能障碍、肝硬化等,导致肝细胞摄取和再利用胆红素的能力受损,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

3. 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由酒精、肝炎病毒、过敏药物等引起肝内毛细胆管等障碍,使胆汁无法正常排泄,造成胆汁淤积。

4. 闭锁性黄疸:当肝管、胆囊或胆总管出现结石、发炎、肿疡、胆道闭锁、胆管囊肿等病变时,都会有可能造成黄疸。

5. 体质性黄疸:如母子血型不合、Rh因子不合,以及体内某些酶如GT-6-P-D的缺乏等,都可能造成家族性黄疸症状。

三、黄疸的出现部位与症状

黄疸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眼球结膜,眼睛呈现黄色是最明显的症状。口腔黏膜、颜面也会较快出现黄形。脸部会比胸部早出现泛黄,胸部又会比四肢早。若四肢都出现黄色,说明黄疸已十分严重。黄疸的临床症状包括全身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痛、右侧肋骨部位疼痛、身体瘙痒感以及轻微的发烧等。

四、黄疸的恶化情形与一般治疗

黄疸恶化可能导致脂溶性维他命K吸收障碍,引发出血,脂肪分解能力降低导致便秘等症状。严重黄疸还可能引发肝性昏迷。对于黄疸的一般治疗,包括安静治疗法、饮食治疗法以及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在饮食方面,需要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他命的食物,但若有肝性昏迷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取。同时避免抽烟和饮酒,以防增加肝脏负担。高纤维食物也很重要,可预防便秘的出现。

五、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的胆红素值通常较高。当超过5mg/100ml时,黄疸便会在眼睛结膜、指甲床及皮肤上出现。新生儿的黄疸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以及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二至三天出现,并逐渐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则是胆红素值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范围。母乳性黄疸则与母乳喂养有关。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新生儿,黄疸都是一种需要关注的症状。了解不同类型黄疸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黄疸问题。核黄疸现象及成因分析

当新生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超出正常范围,达到20-25mg/100ml时,这些胆红素便会透过脑血屏障,染黄脑部基底及海马区域,给脑部组织带来潜在的损害。这种情况被称为核黄疸。

让我们深入了解新生儿出现核黄疸的原因。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1. 红血球破裂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2. 白蛋白结合能力下降,使得胆红素无法有效结合并排出。

3. 消化道的重吸收作用增强,使得胆红素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核黄疸的原因:

1. 身体的感染:如德国麻疹、B型肝炎等病毒感染,以及细菌、寄生虫感染。

2. 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合,特别是ABO血型不合和Rh因子不合。

3. 酵素缺乏:如蚕豆症和葡萄甘酸莓缺乏等。

4. 胆道疾病:如胆总管闭锁、胆汁栓塞等。

5.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会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导致黄疸。

6. 母乳影响:喂母乳的婴儿可能出现黄疸,胆红素在喂母乳后的第十至十五天达到高峰,可能需要数周才能恢复正常。

7. 红血球异常:如海洋性贫血等。

8. 化学性溶血剂:如维他命K等药物可能造成溶血。

9. 血管外溶血:如出血、血肿等造成溶血。

10.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巨结肠症等疾病可能导致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引发黄疸。

11. 代谢性病变:如半乳糖血症等也可能引发黄疸。

面对新生儿黄疸,光线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其通过灯光照射婴儿皮肤,将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光学胆红素,使其易于排出。光线疗法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对婴儿的伤害性小。其降低血中胆红素的效果相对较慢,且只局限于光照部位。光线疗法还可能引发嗜睡、产生绿色稀便、体温升高、深色尿液等副作用。由于带眼罩可能引发婴儿不安,因此有可能导致婴儿吞入空气引发腹胀。过度照光还可能导致脱水。

了解核黄疸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确保宝宝的健康成长。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