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项羽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的计策是谁出的

教育知识 2025-04-23 01:16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四面楚歌”,源自中国经典成语,用于形容身处危机,孤立无援的困境。这一成语典故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了公元前220年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垓下之战的困境。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刘邦军队围困了项羽的军队,并利用心理战,让士兵们唱起楚国的民歌,动摇项羽的军心。

在安徽灵璧县东南的垓下之战遗址,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项羽听到营帐外响起了楚国的民歌,误以为周围已被刘邦收服,信心大失。仅带着800余士兵突围的项羽,逃到了乌江边,面对后有追兵、前有江水的困境,他倍感沮丧,最终自刎而死。刘邦则通过这场战役,实现了统一江山的愿望。

四面楚歌的计策,据史书记载,应该是刘邦旗下谋士张良出的计策。张良是儒家出身,好学广泛,对兵书也有所涉猎。他深知项羽的性格缺点,希望攻心为上,让项羽不能逃回江东。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让围困项羽的军队唱起了楚国的民歌。

这一计策效果显著,项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国民歌后,以为江东已经被刘邦收服,自知已无力再图霸天下。他的雄心壮志在战役中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四面楚歌的攻心之计,信心全无。逃到乌江边的项羽,面对江东家乡,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提剑自刎。

四面楚歌的典故,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告诉我们,信心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要打败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击他的信心。张良深知此道,而项羽则是这一计策的典型受害者。这场垓下之战,不仅决定了楚汉争霸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