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计时习惯:晨钟暮鼓和三更半夜的由来

教育知识 2025-04-22 11:05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导读:

当我们谈及深夜时,古人称之为“三更”或“半夜”。若要追溯这称呼的起源,便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讲起。在古老的时光里,人们对白天与黑夜的时间计算与命名有着独特的区分。白天,人们称之为“钟”,而夜晚则称之为“更”或“鼓”。这一传统,从现今遗留下来的钟楼鼓楼便可窥见一斑。

在古代城镇中,钟楼鼓楼的钟声回荡在四方。日出而作,晨钟响起,宣告新的一天的开始,因此白天的时间被称作“几点钟”。而夜晚,人们将一夜划分为五更。那谚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便是对此的生动描述。

夜深人静时,巡夜的打梆人员以点数报时,于是夜晚的时间被称作“更”。而在某些地方,人们以击鼓的方式报时,因此夜晚的时间又称为“鼓”。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便是源于此。在《红楼梦》的大观园章节中,描述了贾府元宵节的欢庆情景:“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这就是“更”“鼓”用法的生动展现。

那么具体的时间转换是怎样的呢?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步入三更则是23点到凌晨1点,这也是子时的开始,半夜时分,寒气袭人;四更是1点到3点;而五更是凌晨3点到5点。从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即我们现在的凌晨三点左右来看,贾府的欢庆之热闹可见一斑。

此刻,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钟声与梆子声回荡在历史的夜空,让人沉浸在古人对时光流转的深情之中。在这深邃的夜色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更体会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节日的欢庆之情。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