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被霸凌警方-施暴者已找到 校园霸凌怎么处理

教育知识 2025-04-08 22:44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聚焦校园霸凌:13岁女孩遭遇恶行,警方介入调查

校园霸凌,如同阴霾笼罩在无数孩子心头,许多人在青涩的学生时代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最近,海南省临高县发生的一起校园霸凌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起事件究竟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视频中,几名女孩围殴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小朱(化名),令人触目惊心。小朱被狂扇耳光,脚踹推入水沟,甚至被要求下跪道歉。期间,小朱不断哭泣并求饶,但仍遭受残忍对待。更令人痛心的是,拍摄者和施暴者中,竟有小朱的同学。

据了解,小朱今年就读于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7年级。她的父亲朱某(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看到网上流传的视频后,才得知女儿遭受霸凌。朱某十分自责,他表示自己和妻子都是残疾人,虽然女儿乖巧听话,但内心却十分自卑。可能是因为他们家庭贫困,女儿才遭受这样的欺凌。

朱某透露,这并不是女儿第一次遭受霸凌。之前,施暴者就曾找小朱要过零花钱。这次事件发生后,小朱被非法拘禁5天,期间遭受多次殴打。她回家后,朱某立即报警。警方正在调查此事,所有施暴者均已找到,均为未成年人。

那么,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遇到校园欺凌时,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可以向学校反映情况,也可以报警处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防范机制,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校园安全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校园霸凌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语言欺凌,如取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散布谣言、威胁和嘲讽;还有肢体欺凌,如打骂、体罚、推搡等。还有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财物欺凌和性欺凌等类型。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

从心理层面分析,校园霸凌的产生与情感忽视有着密切的关系。遭遇过情感忽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他们的烦恼逐渐增多时,可能会用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欺凌他人来展现自己的强势。情感忽视也可能导致孩子习惯性地贬低和否定自己,从而变成“弱势群体”。当这些孩子想要变得更强时,可能会选择用霸凌他人的方式来表现。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学校也应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加强同学间的协作活动,提高团队互助意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二、地位追求过度:校园霸凌背后的心理动因

芬兰心理学教授萨尔米瓦利指出,孩子过分追求地位可能会引发校园霸凌行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一旦孩子对地位和尊重的认知出现偏差,比如认为只有欺凌他人才能赢得尊重,这种错误的认知就会催生暴力行为,使孩子成为校园中的霸凌者。

深入研究校园霸凌者的心理,我们会发现他们通常有以下特征:认为自己天赋异禀,是天然的支配者;坚信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主宰地位;幻想群体中的其他人渴望被自己支配。他们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高度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迫切希望被周围人关注和认可。

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然而一旦对“被他人尊重”的认知出现扭曲,就可能会引发欺凌和霸凌行为。除了个人心理因素,校园霸凌者的行为还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是控制型、强势型的角色,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习惯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在关注孩子个人心理的也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