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储蓄引讨论人们为何又爱存钱了 存钱有几种方式
超额储蓄现象引热议:居民存款飙升背后的原因探究
近期,“超额储蓄”成为热议话题。中国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新增存款明显增多,引发业内专家对居民存款意愿增强的原因的深入探讨。
经济日报报道,超额储蓄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往年,2022年的居民新增存款数额显著增多。具体数据显示,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与此伴随存款的增长,居民贷款却在收缩,反映出居民在就业、收入、消费和投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一现象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和收入的不稳定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房消费和投资意愿不高。近年来,居民存款重回增长轨道,在人民币存款中的占比逐年回升。这一趋势初步呈现长期化特点。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爱存钱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所致。疫情冲击下,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主动增加存款。服务类消费等部分消费场景受阻,限制了居民消费,同样增加存款。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和产品波动增大也使得居民投资更加谨慎,选择增加储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也影响了居民购房消费意愿,导致存款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上升是居民存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受疫情多点散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居民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受国际市场震荡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下降,导致居民风险偏好下降,部分资金流向存款。
总体来看,居民存款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初步呈现长期化趋势。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居民在就业、收入、消费和投资方面的不稳定预期,也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诸多挑战。未来,应采取措施合理引导居民预期,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将居民存款转化为长期资金,以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长期视角观察,董希淼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状况对居民的储蓄意愿有着深刻影响。我国近年来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虽然力度较大,但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的情况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上升,导致他们的预防意识和储蓄愿望明显增强。一份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以及住房是居民总消费中的三大主要支出。考虑到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特征,居民的消费信心相对较为低迷。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在面临家庭压力的收入虽然具有优势,但消费信心却有所减弱,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对于居民储蓄的问题,“董希淼指出,如果制约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因素没有得到改善,那么报复性消费的现象便不会出现。他观察到居民存款持续增加,认为这是我国经济韧性增强的体现,同时也是居民部门抵御风险能力提升的表现。这也反映出居民对未来预期变得悲观、消费需求不足以及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未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稳定居民的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激发其消费和投资热情。”
关于存钱的方式,这里有一些实用的建议。可以选择整存整取的方式,其利率通常高于零存整取。尽量延长存期,比如选择存三年期而不是多个一年期,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定期大额存款可以转成大额存单,大额存单的利率一般会高于同期的大额存款。可以选择自动转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定期存款产品到期自动转存后,将按照活期计算利息。
当涉及到存钱的利息问题时,存入银行卡的钱是有利息的。银行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没有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存入银行卡的钱将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信用卡则没有存款利息。活期存款的利率通常为0.35%,而定期存款的利率则根据期限和金额有所不同。计息的基本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存期×利率。利息的多少取决于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利率是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换算关系。在选择存款产品时,要注意利率与存期的一致性,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简而言之,存钱的方式和利息计算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和情况来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