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则天为何将皇位归还李氏?

传统文化 2022-07-10 12:53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导读作为历史上公认的女,引起人们的很多关注。作为皇帝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让江上在自己的子孙手里延续,武则天偏偏做了一件大家的事情,在晚年时把皇位归还给了,这是为什么呢?

  载初二年(690)九月初九日,在做了大量的舆论铺垫之后,武则天在百官及帝室宗戚等六万余人的表请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革了李唐的命,并将定为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降为皇孙。

网络配图

  那么,武则天难道就没有废武的想法吗?有!可是后来她为什么又把天下还给了李氏呢?据史料记载,这与的智劝和武则天的“怪梦”不无关系。

  狄仁杰的劝说很“走心”

  狄仁杰如何劝说武则天归还李唐天下,在《新唐书》、《》和《》当中都有提及。

  《新唐书》会后欲以(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李显被废后,封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狄仁杰的意思是,武三思虽为子孙,在民众心中他的号召力远远不如李显。武三思为侄子,感情自然比不得母子之情。

  《旧唐书》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

  《资治通鉴》狄仁杰每从容言于曰“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网络配图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狄仁杰劝说武则天,除了站在天意、民意的角度上,还重点突出了一点,就是“母子关系”。

  “母子关系”是一种最能敲动人心的关系,它以最直接的血缘关系来维系,母与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从母与子的关系出发,最能打动人心。狄仁杰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苦苦劝说,虽然让武则天有所反感,但武则天最终“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武则天的“怪梦”

  武则天欲改立太子期间,做过一个梦。对于这个梦,史料记载有所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新唐书》这样记载武则天对臣下说“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指李显),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亦指李显)于房州。

  《资治通鉴》却是这样记载的武则天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指前面”太帝以二子托陛下“中的”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意思是说,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到鹦鹉两翼被折断了。于是狄仁杰回答说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就好比鹦鹉一双翅膀,如果不立二子为皇帝而立侄子武三思为帝,就是折断了自己的翅膀。

网络配图

  两梦内容不同,但殊途同归。其实这梦说怪不怪,只是经臣下一解释就显得怪了。这说明,武周虽立,大臣们对李唐仍念念不忘。或许武则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坚定了把天下归还李氏的想法。不然,看此人心向背,即使自己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孙,武氏子孙也坐不长。

  所以在武则天年老时让李显重新登上皇位,自己终于远离了政治纷争,度过了近一年的平静生活。这年冬天,她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嘱,去皇帝尊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坟前矗立起一座无字石碑。

  虽然在一生的漫长岁月中,理智让她选择了一条远离情感的道路。但当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她依然选择与亲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个世界里面对他们充满复杂情绪的目光。也终将皇位还给了李氏。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