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很少有太后干政的列子 说到底还是朱元璋留了一手
为何很少后宫干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出现过干政的现象,如果太子继位时年纪还小,一般便会由太后垂帘听政,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不过明朝就很少有太后当政的例子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哪怕中间出了几位比较任性的,但皇权并没有收到威胁。当年登基称帝后,就有想到这点,所以经过他的改制,杜绝了让后宫干政的机会。
明朝立国276年,传了16个皇帝。这16个皇帝里面,有不少“奇葩”。
比如,被称为“蟋蟀天子”的。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贤君,他却有一个爱好斗蟋蟀。为了满足他的爱好,各地官民纷纷采集上等蟋蟀送入宫中;
比如,被称为“”的。朱由校不爱处理朝政,却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的他,制作了一批精良的家具和工具。真是一位被皇位耽搁的能工巧匠;
比如,沉湎于酒色之中的,因为身体虚弱,每况愈下,在执政后期竟然长达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明世宗同样喜欢不上班,长达20年不理朝政……
奇怪的是,尽管明朝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却没有一个太后趁虚而入,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掌握皇权。
垂帘听政,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处理朝政,殿上用帘子遮隔,以示避嫌。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自战国、、、至,出现了、、、、太后等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只有明朝没有出现垂帘听政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预防针”。
朱元璋在创建明朝之初,为了防止皇帝的母族、妻族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政,导致皇权旁落,特意作出了一个制度性安排为皇子和公主安排婚事时,特别留意不会选取实力雄厚的家族进行联姻,而是与开国功臣、中低级官员甚至平民家庭通婚。
与此,朱元璋还明确规定“后妃不得干政”,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二是明朝皇帝大多数都是成年继位。
朱元璋就不说了,建文帝22岁继位,43岁继位,47岁继位,明宣宗朱瞻基28岁继位,9岁继位,宗 22岁继位,18岁继位,樘18岁继位,15岁继位,明世宗朱厚熜15岁继位,朱载坖30岁继位,明神宗朱翊钧10岁继位,39岁继位,明熹宗朱由校16岁继位,17岁继位。
垂帘听政一般是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大事,只能由太后“代劳”。在皇帝继位时已经成年的情况下,太后显然没办法进行垂帘听政。
三是明朝打造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构架。
明神宗朱翊钧继位时,年仅10岁,是明朝继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由于明朝已经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构架,在、等人的辅佐下,很多朝政大事,不需要朱翊钧亲自处理,就能够处理得妥妥帖帖。,朱翊钧得以地学习和培养处理朝政大事的能力。
不过,明朝也有一次垂帘听政的机会。
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朱瞻基的长子、年仅9岁的朱祁镇登基为帝。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大事。怎么办呢?有大臣提出,请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垂帘听政。此前,朱瞻基在遗诏中明确表示,朱祁镇在国家大事上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
照说,张太后有明宣宗的遗诏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垂帘听政。但张太后拒绝了,她回答“不要破坏祖宗法。”
不过,张太后虽然拒绝了垂帘听政的建议,但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尽心尽责地辅助朱祁镇。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