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钦点的状元郎,王拱辰在历史上人品如何?
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王拱辰,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言事官第自举职,勿以朝廷不能听为沮己,而轻去以沽名。
这是对王拱辰说过的一句话。
宋仁宗这人,在历史上评价很高,说他是有名的老实人一点不为过。人家逛花苑的时候,渴了都忍住不喝水,为的就是怕底下人受处分。就这么个老实巴交的人,被一个叫王拱辰的人惹恼了,宋仁宗批评他是“沽名钓誉”,要说,宋仁宗其实对他还是口下留德了。
王拱辰在历史上的名声确实不是很好,“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娶了薛奎的那对姐妹花,算是老丈人对他的抬爱,不过,这事被他连襟甚为不齿。
当然,这是他的私生活,似乎没什么说道的。他之所以被人诟病,完全在于他歇斯底里式的道德绑架。
1、“碰瓷”官家,把这个“状元”名分收回去吧
天圣八年(1030),大宋举办了一场殿试,宋仁宗亲自批阅了每个考生的答卷,看到王拱辰的时候,不由眼前一亮,立意之新颖、文笔之流畅远超其他考生,状元就他了!
朝堂面试的时候,钦点状元王拱辰拒不谢恩,宋仁宗也是纳闷,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来玩呢?就问他怎么回事。
王拱辰振振有词的说,这题目我做过,因为这个而得了状元,我不服,天下人也不服,这状元咱不要了,中不?
要说这王拱辰也是出生于贫苦家庭,眼下高中状元反倒折腾起来了!全然不替家中兄弟着想。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还没哪个状元郎有这个举动,他究竟想干什么?朝堂上的众臣一时面面相觑。
宋仁宗就说了,你倒是挺实在,其实国朝对状元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才学,也注重品性,你既然如此诚恳,至少说明你为人没有问题,这个状元非你莫属。
就这个事情而言,王拱辰其实有些“碰瓷”的意味了。
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王拱辰已经成为大宋的状元郎了,荣华富贵已成囊中之物,这个节骨眼上他再如此折腾一番,岂不更是名声大噪?
高考施行了几十年,靠交白卷成名的有那么几位,但从来没有一个省市的状元站出来喊几嗓子,出题的哥儿们,这题咱做过,你再换个我没做过的吧,不然这状元当的不踏实。
如果王拱辰在当下这般操作,引来的怕是板砖了。
2、“碰瓷”
老实说,他和夏竦没什么瓜葛,更谈不上利益冲突,但是,王拱辰就是抓住他不放手了,俨然是一幅痛的架势。
两人的矛盾,在夏竦被授予枢密使后彻底爆发。
王拱辰说的很明白,夏竦经略西北,并无尺寸之功,现在居然“置诸二府”,陛下你到底想干什么?
要说夏竦这个人,也算是位文武全才之人了。天圣年间,襄州大饥,他通过开官仓、向大户“借粮”的方式,一举拯救了四十五万百姓,后来调往西北,主持。应该说,在他任期内,面对李元昊的态势,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面对的北宋实力,其实这就算是有功了。
他还是一位甚有骨气的人,其父亲死于,宋仁宗有次想让他出使契丹,被他果断拒绝了,想想也是,去拜见杀父仇人,谁能跪的下去?
这些政绩,在王拱辰看来却成了毫无建树,宋仁宗知人善任,对此并不认同,也就没怎么搭理他。
不成想,王拱辰越发执着了,“因对,极论之”。宋仁宗还是没什么回应,王拱辰就急眼了,突然走到宋仁宗眼前,拽着他衣服继续进言。
这不无赖嘛,宋仁宗被他搞的没了脾气,“乃纳其说,竦遂罢”。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
王拱辰胃口很大,只弄下一个夏竦远远不够。
滕子京主政泾州时,赶上宋夏战争进入白热化,治下无兵可用怎么办?“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为激励将士,他动用公款抚慰遗属,不过,这事被王拱辰拿来做文章了,他对宋仁宗说:
滕宗谅在庆州,所为不度,而但降秩守虢,惧边臣则效,宜施重责。
宋仁宗是个明白人,事有轻重缓急,在那个节骨眼上,不动用府帑,谁会卖命?岂不是寒了将士的心?因此,就没听从他的谏言。
王拱辰就说了,作为谏官,你要是不听,设置谏官还有何用?干脆把我外贬吧。
别说,这么一闹腾,宋仁宗没辙,只能照着他意思来。
其实,王拱辰选择在这个时候发难,也好理解,当时的操作背景,夭折,等维持新政的大臣悉被贬斥,朝中一时人心惶惶,再加上夏竦与庆历新政的人斗得如火如荼,王拱辰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其一网打尽。
但不管怎么说,以自身官位要挟宋仁宗二选一,这事做的有些不地道,难免有“碰瓷”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