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专宠了十四年的张贵妃,在历史上手段有多狠?
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张贵妃,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清平乐》依然在热播中,很多朋友因为张贵妃“恃宠而骄”,对其愤恨不已,甚至不忍心再继续看剧。
要说确实有着可怜的身世,其父亲为及第,本来好日子就要到来了,不巧的是任命刚下来,在准备去蜀中赴任的时候,死在了开封。她母亲无力抚养两个女儿,便在张氏八岁那年,曹氏将她姐妹两个一起送到了宫中,后来两人均被纳入后宫。
在十六岁那年,张氏被宋仁宗临幸,几乎在一年的时间内她实现了三级跳,被封为修媛,此后直至她死亡,在这十四年间,一直受到宋仁宗的宠爱。
那么,张贵妃是如何保住自己十四年专宠地位的呢?
如果仅仅靠她拥有的那副好看的皮囊,显然太小看她了,毕竟,是在全国海选的,它的选秀机制能保证姿色上乘者入宫。比如宋仁宗当年的“初恋”遂国夫人,她就是因姿色冠绝蜀中而被送到京城的,也就是说,但就皮囊论,张贵妃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其实,张贵妃是个聪明人,她八岁入宫,对于宫中各项制度熟稔于心,在宫中待了这么多年,里面的很多下作手法亦是驾轻就熟。
概括的说,为了在后宫住的稳当些,她主要采取了两个手法。
一、打击曹皇后
历朝历代的宠妃与皇后,其关系多为势同水火。
关于斗争策略,古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即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经验。
关于“表”,张贵妃对曹皇后采取了正面硬扛的态度。
某年,后宫里一个小宫女与某士兵坠入爱河,两人做了“苟且之事”。不巧的是,这事儿被人发现了。
这小宫女的去找张贵妃,想让她在宋仁宗那吹下枕边风。
宋仁宗觉得这其实没什么,所谓“食色,性也”,至圣先师都这么说,就打算放过他们两个。
实际上,至于如何惩罚,应该是曹皇后说了算,张贵妃此举就有干预后宫的嫌疑了。
对此,曹皇后看的再明白不过,这事儿要真是按照张贵妃的意愿来,以后内侍犯了错不都去找她了?我这个皇后还怎么正位中宫?
念及至此,“后具衣冠见帝,固请诛之”,宋仁宗知道曹皇后的性子,咱啥事都要按规矩办,没必要为了张贵妃而坏了制度。
在张贵妃最得意的时候,她甚至想用曹皇后的仪仗,不过,宋仁宗最终以“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为由拒绝了她,毕竟,大宋的那帮谏官可不是说说就完事的。
其实,张贵妃更注重的是“里”。
曹皇后虽然不受宋仁宗宠幸,但是她有一个养女,名叫范观音,在宋仁宗那边也算是受宠,张贵妃觉得,这才是她面临的实质性威胁,因此,心里一直盘算着怎么把她除掉。
庆历七年(1047),京师大旱,张贵妃开始做文章了。
宋仁宗“祈雨甚切,至燃臂香以祷”,宫女、宦官皆是如此,不过,老天爷依然滴雨未下,“天意不答,上心忧惧”。
张贵妃的养母贾成,宫内侍从称为“贾婆婆”,威动六宫,宫人为了巴结她,都认她为姑,就连大臣贾昌期都与之连宗。
贾婆婆就私下找到贾昌期,让他上疏放一批宫人出去,丞相亦是“请出宫人以弭灾变”。
宋仁宗觉得可行,就同意了。张贵妃顺势说道,“非出所亲厚者,不能感天意”,曹皇后无奈,在这种事上她不敢挑战众人的观念,作为中宫之主,她只能“出其养女以率六宫”,范观音就这样被逐出了宫外。
在这场较量中,曹皇后可谓是吃了哑巴亏。
不过,张贵妃一方也是损失惨重,因为贾昌期被外放了。
范观音离开皇宫后,老天并没有下雨。
宋仁宗就问台官李柬之怎么回事,答曰“惟册免未行耳”。按照惯例,天灾异象的时候,宰执往往要面临被罢免的下场,贾昌期就成了这次求雨不成的倒霉蛋,“是夕锁院,营救不获,时相判北京,雨遂霔”
出于“固宠”目的,宋朝后宫出现了“养女”的现象,当自己姿色、子嗣等条件弱于竞争对手的时候,往往会用“养女”完成自己无法胜任之事。张贵妃此举可谓是对曹皇后的一轮暴击,有利的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二、联合外朝
曹皇后出身真定曹氏,其祖父为北宋第一名将,为大山立下。
当年在宋仁宗废掉郭皇后之后,本着“德、阀”并重的原则,在朝臣及宋仁宗的小娘娘()的坚持下,曹氏才被立为皇后。
可见,曹皇后本身就是北宋顶级门阀之后,且又获得外朝臣子支持,也就是说,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面对这样的皇后,张氏压根儿就不是人家的对手,说句不夸张的,曹皇后废掉她,和碾死一只蚂蚁一样轻松。
面对这样的局面,张氏急切的想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有了“朋友圈”,在关键时刻别人才会替你说话。
那么,张贵妃的“朋友圈”在哪里呢?
其实除了以她伯父张尧佐为代表的,她还对当朝重臣采取了拉拢之策。
就是其中代表,他之所以能位列宰相,和张贵妃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要说这个张贵妃,其实和文家也算是旧故了。当年,她的父亲张尧封曾经当过文彦博父亲文洎的门客,后来张贵妃便认文彦博为伯父。
那年快到上元节的时候,张贵妃给文彦博递过话来,你呀,进京活动活动,别老是待在成都了,“令织异锦为献”。
当然,或许是张贵妃纯粹想帮他一把,也或许是为了让自己这副皮囊更加靓丽。反正文彦博对这事很是上心,灯笼锦由金线织造而成,上面又以莲花装饰,这锦缎很快就送到宫里来了。
张贵妃穿着这锦缎做的衣服去宋仁宗面前显摆了。
宋仁宗很惊讶,居然有这么好看的锦!
张贵妃解释道,这是文彦博给陛下送来的,我父亲和他是故交,“然妾安能使之.盖彦博奉陛下耳”。
很快,文彦博便被调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
没过多久,张贵妃给文彦博准备了一份更大的厚礼。
贝州王则据城反叛,朝廷任命明镐为将发兵征讨,就在即将剿灭王则的时候,宋仁宗反而更加担忧了,因为贝州离开封府太近了!
某天,宋仁宗在后宫大发牢骚,说大宋这么多臣子,就没一个人能为国分忧的,天天在崇政殿,真正到了办实事的时候,一个个龟缩不前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叛乱都平息不了!
张贵妃得知这个消息后,“密令人语彦博”。
第二天崇政殿奏事的时候,文彦博主动请缨,“乞身往破贼”。
宋仁宗大喜,还说了句俏皮话,“贝”字加个“文”,就是“败”,爱卿此去必是手到擒来!
当文彦博统军到达贝州城下的时候,明镐早已擒住王则,拿下贝州了。
不过,这功劳还是记在了文彦博身上,回到开封后,文彦博被升为同平章事。
实际上,除了文彦博,还有很多朝臣主动巴结她。
宋仁宗有次“幸张贵妃阁”,发现桌子上有个瓷器甚是漂亮,原来是定州红瓷器。这么昂贵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她这呢?就问怎么回事。
张贵妃告诉他,这是王拱辰送来的。
宋仁宗便闻言大怒,“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遗”,我都说了多少次了,怎么你还收受外臣馈赠?说完直接拿起斧子将瓷器咋了个稀巴烂。
文彦博给张贵妃送灯笼锦这事,后来被谏官知道,唐介对其进行了弹劾,最终文彦博“出知许州”。
后来,有人关于此事还写了首诗:
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
外朝力量成为张贵妃的有力抓手,这也成了她与曹皇后争斗的缓冲地带,所谓此消彼长,当一些朝臣投靠她后,也就意味着曹皇后势力的削弱。
结语
无论哪朝,后宫争奇斗艳都是一道风景。
所谓猫有猫途,鼠有鼠道,平民出身的张贵妃依靠自己的手段在后宫中成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不过,张贵妃的诸多僭越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愤怒,在她死后第四天的时候,宋仁宗才敢给她加谥“”,虽然加封了这一称号,但没能维持多久,后来在群臣的谏言下将它摘掉了,转年,宋仁宗想去她的陵寝致奠,大臣们都不同意。
或许,这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