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汗都春"的由来与现状
"汗都春"的由来与现状
锡伯“汗都春”(又称锡伯秧歌)是深受锡伯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子戏。它是锡伯族民间艺术家在吸收西北戏曲中的平调和越调的基础上,按照锡伯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剧种。
初期,许多锡伯族文艺爱好者纷纷到新城(今霍城县水定镇)和伊宁市学艺,锡伯营牛录官员对此大力支持,并为学艺者支付一定的学艺费。,锡伯营总管还请来高师,付以高薪,组织起戏班子,在八个牛录演出,使曲子戏很快普及。
民国初期,生活在迪化(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覃秀英喜爱曲艺,她很快就掌握了从甘肃、陕西传进疆的曲子戏。她组织戏班子到各地演出,培养了多名汉族戏曲人才。覃秀英没忘记自己是锡伯族人,1938年后,她几次来伊犁传艺,1944年来伊犁后就定居下来,没有再回迪化(乌鲁木齐)。覃秀英在新城(水定)开办了曲子戏会馆,吸收了多名弟子,其中有6位锡伯族青年。他们是四牛录的“要命花”(艺名)、五牛录的内登阿、富光寿,七牛录的富清、寿谦等。这些人学完戏回到各自的牛录后,遵照覃师傅的意愿组织起戏班子,用汉语演唱传统剧目。当时,八个牛录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学曲子戏、演曲子戏的高潮。
到了建国初期,这些第二代曲子戏的传承人大部分已过世,只有七牛录的寿谦老艺人仍活跃在曲子戏的舞台上。他在自己家乡纳达齐牛录收了8个弟子,组织了锡伯族人第一个戏班子。土地改革运动后,70多岁的寿谦老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几部汉族人的传统剧目翻译成锡伯语,如《铡美案》、《小放牛》、《李彦贵卖水》、《卖布》……用锡伯语在舞台上演出汉族的传统剧目,这种成功的尝试得到了锡伯族人的热烈欢迎。从此,人们把这个舞台剧目叫“锡伯秧歌”。
第二代曲子戏的传承人寿谦老艺人过世后,锡伯秧歌走入低谷,几乎见不到一出秧歌剧目了。
如今,第三代曲子戏的传承人大部分都不再演出了,只有寿谦老艺人的得意门生玖元在纳达齐牛录乡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了秧歌演出队,将技艺传授给第四代曲子戏人。“汗都春”在几代锡伯族老艺人的艰苦努力下才得以延续到今日。
近几年来,因种种原因,“汗都春”趋向衰落,演艺人才开始短缺,第四代传承人现已经到60岁的年龄,却无人可传承。
曲子戏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笔者希望政府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大力扶持面临失传危险的“汗都春”,让它重放光彩。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