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乐器 壮族乐器“琤尼”发展史简介
历史悠久的琤尼,以前曾称作七弦琴、瓦琴、唐琴、福琴、神琴等,这大多是今人根据琴的形状,并附会乐器而来的,很不确切。它必须与汉族的七弦琴(古琴)有所区分,“琤尼”字也并非古筝之筝意。它是源于东兰、凤山故乡,于桂西北山区的壮族特有的古老民间拉弦乐器,是壮族音乐文化的一颗。在中国乐器史上,壮族的琤尼也和汉族古代的轧筝一样,同为弓拉弦鸣乐器的鼻祖,只是流传的地域不同而已,轧筝是在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南等地,琤尼则是在南方的广西。
由于壮族古代没有文字,故在历史文献中很难查寻到琤尼的详尽记载。它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只能从民间传说故事、近代地方志、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记忆中去追寻。根据《凤山县志》记载之时,凤城确有的土司,而且是兄弟两人,一个叫罗绍远,一个叫罗绍迁,是远近闻名的富户人家。
当地壮家人都称他们是土司头人,流传至今的许多凤山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都与这两个土司有密切关系。在东兰县,相传初年,有位县令来上任,当地名流曾组织过一支四十至五十人的大型琤尼乐队为其捧场,后来县令立碑纪念他上任时的排场,就将当时来祝贺的名流和乐手的名单都刻在了石碑上面,将其立于县令家的厨房前。
县令更换,年代久远,今日石碑的下落已无人知晓。1984年,据东兰县长江乡安桃村琤尼老艺人韦连登(时年74岁)的回忆,他的琤尼演奏技艺是跟爷爷学到的,他的祖爷爷共传给他爷爷七十一首乐曲,而他仅学得十五首,现在只记得八首。
,琤尼出现于宋代,约有900余年的历史,在明代初年至清年间的400年里,是它发展、兴盛的时期,在壮族民间普遍流传,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东兰民歌《新房间连间》唱道“新房间连间,前间连后间;后间织绸缎,前间拉琤尼。”那时壮家姑娘必须学会纺纱织布,出嫁时也要穿用自己织的布做的衣裳。姑娘和小伙子恋爱时,也常常拉琤尼或弹土琵琶(形似秦琴),所以民歌《琤尼和琵琶》中又有“琤尼和琵琶,不拉不弹壁上挂,小妹呀,何时你得闲,哥哥给你把曲拉。”
20 世纪以来,琤尼在民间渐少使用,到了50年代,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只极少数民间艺人尚有留存,几乎濒临失传境地。60年代初,广西艺术学院和自治区文化采风队已开始对其进行挖掘。在壮族民间,会讲琤尼传说故事的老人、会唱琤尼民歌民谣的青年人比比皆是,但就是未见过琤尼。
80年代初期,广西河池地区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两位音乐家,曾对琤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嗣后,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先生也对琤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使琤尼枯木逢春,发出新绿的嫩芽。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琤尼这朵壮族古乐奇葩,必将在祖国音乐艺术的百花园里,开得更加。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