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乐器琤尼有着怎样的历史起源
关于琤尼的起源,在凤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凤城有位名叫宜英的勤劳、善良、美丽的壮家姑娘。母亲是罗土司家的女奴。土司逼死了她的母亲后,又强迫宜英去他家抵债。春耕时节,土司责令她每天插九亩田的秧苗。宜英拼命地插呀,插呀……一直插到月亮挂上中天,也没办法插完。宜英累得要倒下了,她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一切被罗土司家的放牛郎义伦看见了,他到田里去帮宜英插秧。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上天,神仙派了百鸟百兽来帮忙,一夜之间就把罗土司家的田插完了。宜英和义伦在劳动中建立了感情,他们相爱了。这一来,得罪了对宜英早已垂涎的罗土司的儿子。罗子诬蔑义伦勾引他家的女奴,将义伦发配到很远很远的田州(今百色地区的田阳县),并要义伦从那里起每隔三步种一棵梧桐树,一直种到凤城家乡来。
义伦被发配走之后,罗土司的儿子就逼着宜英嫁给他,宜英宁死不屈。她每天跑到穿窿山,站在一块大青石上远眺着田州方向,哭啊,望啊,盼着义伦早日把梧桐树种到家乡来。时间如流水,,穿窿山上那块大青石被宜英的眼泪滴成了筛子状,可义伦还是没有回来。一天,土司的儿子又来逼婚,宜英气愤地冲进自己的小茅屋、扑在木枕头上痛哭起来(壮族人喜欢用木头和竹子做枕头)。
她哭醒后,发现自己的头发都垂落到枕头上,她痛苦地抓住头发用力一甩,随之木枕发出了悦耳的响声。原来,这是宜英的头发卡在枕头上拉扯时发出的声音,受此发,宜英把一缕缕头发搓成细绳状,绷在木枕头上,制成了壮族第一支七条弦的拉琴。接着她又用竹子和自己的头发做成了一把琴弓。
从此以后,宜英就用琴声代替她的眼泪和思念,每天在穿窿山大青石上拉琴、唱歌。她拉呀,唱呀,直到她头发变白成了老人,也没能把她的情郎盼回来。她化成了一只鸟,每天不停地飞,“秧姑!秧姑”地叫着,到处寻找她的情郎。后来,人们就把发出这叫声的鸟称作秧姑鸟,把穿窿山那块大青石称作滴泪石,把宜英制作的琴称作琤尼。此后,琤尼便在桂西北壮族聚居的都阳山一带广为流传。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