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明清两朝皇帝的脸面:却被慈禧无耻丢了

传统文化 2025-04-23 11:17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在历史的长河中,正阳门,这座位于紫禁城前方的巍峨城门,见证了明清两朝的辉煌与没落。

正阳门,亦称前门,始建于永乐十七年,位于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是皇家的专用城门。它最初的名字叫丽正门,因其专走龙车凤撵,后在扩建北京城时受到重视,增加了箭楼、瓮城、东西闸门,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整体格局,其等级超越了内城的其他八座城门。这一转变,也标志着丽正门正式更名为正阳门。

在《南巡图》中,正阳门的雄伟形象令人震撼。作为明清两朝皇帝的象征,它不仅是皇家权威的延伸,更是皇家的“脸面”。每年春季祭祀先农坛,冬季祭祀天坛,皇帝都会从这里走过。这张皇家的“脸”在晚清时期却被慈禧丢尽了颜面。

1900年,由于慈禧的决策失误和列强入侵,中国陷入了庚子之变的灾难中。在这场浩劫中,正阳门城楼被烧毁。随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列强进一步侵犯我国主权,美国更是要求接管正阳门的门禁权。为了迎接慈禧回京,1902年在正阳门临时搭建的纸牌楼昭示了国家主权的丧失和民族的屈辱。直到一战结束后,百姓的愤懑爆发,经过北洋的努力交涉,美国才同意撤出正阳门。

历经沧桑的正阳门在1905年重修竣工后重新焕发生机,然而遗憾的是其门禁权已经落入美国人之手。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记忆之一。这张曾承载了明清皇帝威严和权力的“脸”,在慈禧的手中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清末时期的中国在国际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损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的正阳门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教训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