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如懿最后给太后的纸条里为什么写着“毒心”二字
《如懿传》中的“毒心”二字,源自深邃的佛学思想。在佛学中,贪、嗔、痴被视为三毒,它们能深入心灵,扭曲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背弃道义信仰。如懿在纸条上留下的“毒心”二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两个字,既是对宜修那杯毒酒的隐喻,也是对整个后宫争斗、人性扭曲的揭露。宜修喝下毒酒,身死而心未死,其内心的震撼与痛苦,成为如懿心灵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如懿并未因此被毒心,她保持清醒,不受三毒侵蚀,始终坚守道义。
如懿之所以写“毒心”,是想与太后联手对付令妃。当年太后的行为,虽然表面上是逼死了如懿的姑母,但在如懿眼中,那是一场毒心之战。太后虽然拜佛,但在如懿高超的佛学造诣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佩服。如懿通过写“毒心”,成功吸引了太后的注意,两人联手设计令妃,使其陷入圈套。
“毒心”二字也是对魏婉的指责。魏婉之所以做出种种恶行,正是因为她被毒心已久。结局时,太后说魏婉在密盒局里自投罗网,怨不得旁人。一个被毒心的人,又怎能怪罪他人害了自己呢?
如懿明白姑母生前最怕的就是毒心。当年太后虽然给了姑母,但并没有逼迫她喝下。在后宫争斗中,许多嫔妃追求的并非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打击。魏婉便是如此,她害得皇上与如懿离心,害死自己的孩子和永琪,甚至害死了凌云彻。她的手段高明,正是运用了毒心的策略。
如懿在临死之前,写下“毒心”二字,既是对太后的暗示,也是对自己的决心。她不愿做一个被人利用的弃妇,她要利用自己在世上的时间,为自己和死去的无辜生命报仇。她不会绝望,只会与皇上的情分走到尽头,选择与太后联手,揭露魏婉的罪行,为自己和他人讨回公道。在这个故事中,采取的手段让姑母彻底绝望,导致其选择离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通过这种方式,似乎在向太后传达一种信息:当年,您也是用类似的手法导致了姑母的离世。而魏婉也曾以相同的手法导致许多人的不幸,包括皇上和自己。如今采用相同的策略对付她,可以说是恰当的选择。如懿给太后的纸条上仅写着“毒心”二字,背后的含义如此深长。这是一种揭露,也是一种警示,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