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斋”漫话
面对一张《名人书斋征询表》,我不知该如何填写,表格是《汉语大词典》第二编辑室寄来的,既不收费,也未下达包销若干册书的“指标”。只是,我不敢冒充“名人”。加之,我还从未有过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遑论书斋!
数年前,我调进 Y 市充任编辑,搬入一间低矮潮湿的仓库小住 3 年,并在此成了家。后又辗转乔迁到一间办公室里,也就是我现在的“家”。“家” 大约有 15 平方米,靠窗置一张双人床,旁边紧傍着女儿“与生俱来”的小床及摇篮车;另外的“半壁江山”是属于我的。写字台与书箱连接,上面砌起了一堵“书墙”,这会给人留下一种张扬与炫耀的感觉。不过,我有我的想法:第一,超载的书架早已不堪重负,可盛书的箱柜都呈饱和状态,书垛在桌上不仅用起来方便,附带还可以起到装饰“家”的作用;第二,不远的将来倘真能有一处家,先辟一间书房,再统筹考虑做一排书架也为时未晚。令人感伤的是,书垛在桌上,顺手翻看的人就多,顺口借走的也不少,且多属于刘备借赵云、孔明借东风的那种“借”。鉴于此,在“半壁江山”上方,我自书一幅“书不外借,免开尊嘴”的陈条,并故意把“口”写成“嘴”,而且把“嘴”的最后一竖长长地拉下来又拧了个急转穹儿,似乎给正欲张口借书者的舌头打上了一个蝴蝶结。然后,旁批一笔小字:“君吾友也,书吾友也,勿为朋友而伤朋友也。”此后再未有“朋友伤朋友”的事件发生。
爱买书的人未必爱读书,但爱读书的人必定爱买书。我自认为自己还不至于沦为那种为了附庸风雅而乔装打扮的“假冒伪劣”式的“书虫”。虽然不免一面“蠹书”,一面“不求甚解”。每当我为买书“大出血”后而大嚼方便面之际,最怕友人笑问:“又买书了?”俨如酒鬼之怕问“又喝多了”,赌徒之怕问“又输光了”。
多年来读,读,读,尽管压根儿就不相信皇帝老儿“书中自有黄金屋” 的鸟话,但我此生最大的愿望之一,的确是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黄金屋” ——书斋。在京读书期间,每逢周末去串师友们的“正冠堂”、“一米斋” (仅一米见方),真羡煞人也!不艳羡高厚厚禄,不向往小汽车、大哥大,却耿耿于一方小小书屋,这大概就是穷文人永远脱不掉的酸腐气吧。人一到这份儿上,恐怕已“无药可救”了。此生,除了配作文人而外,我还有什么别法呢?
没有书斋,可以想象出一间书斋来。15 平米的办公室,既是我饮食起居的“家”,也是我读书写作的“斋”,我何不将它命名为“起居斋”呢?“起居斋”,起居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