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为什么算不上治国贤相?
我们都知道《演义》中,最著名的军师。他的聪明、机智在三国中都有体会到。,有人却说诸葛亮算不上三国时期的治国贤相。以诸葛的聪明才智为什么不算治国贤相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人物,他的军事才华经过罗贯中的渲染早已家喻户晓,一般认为他是一个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仙式的人物。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的六出祁山也不是百战百胜。对于治理国家,一般认为诸葛亮也不是很有作为的政治家。诸葛亮在某些治国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缺陷。诚然,诸葛亮很辛苦,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不过如此。不过作为一国的丞相,诸葛亮也有自身的缺陷
其一,用人偏差。诸葛亮用人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人,对于不是自己阵营的人,往往怀有敌意。最着名的便是失街亭事件。当时诸葛亮舍弃诸多名将比如、等人不用,而选用了自己的心腹,马谡刚愎自用,拒绝听从属下王平的建议,以至街亭失守。
其二,不善于挖掘人才,俗话说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益州一带在诸葛亮时代,人才基本匮乏,连诸葛亮自己也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三分存亡之秋也。所谓益州疲弊,不只是益州一带经济上穷困凋弊,也是人才没有及时得到发现。蜀国后期的人才,基本上还是在世的时候选拔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三,诸葛亮喜欢,他不喜欢放权,不仅仅是自己手下人,就是当时的也没有多大权力。史载刘禅在位的时候,就对诸葛亮的专权非常不满,他说政由,祭则寡人,也就是自己不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至于真正说话算话的还是诸葛亮本人而已。
其四,诸葛亮太过于吃毛求疵,对所有的人太不放心,刑罚超过二十军棍的都要亲自过问。历载诸葛亮在祁山想要速战速决,便遣使求战,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其能久乎”(《·宣帝纪》)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才善任,广纳群贤。”看看历史上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战胜强大的的,他说“要论出谋划策,,我不如;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只顾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忽略了挖掘人才、重用身边有才能的人士。要想让自己的下属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善于发现,是给广大的人们带来应有的实惠,为此,只能只要发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或许就可以谈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治国贤才啦。
诸葛亮做到了千古留名,以至于几千年后人们依然对它的事迹。人生无完美,总有一些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