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取刘禅而代之:反尽心尽力辅佐他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然会有相关的行动,以显示其有擅权夺位的意图。诸如、、、之流,甚至是、孙峻、窦可说罪名坐实。在他们权势最大的时候,直接威压皇权,在史书上记载着他们出格的事情,并且安插党羽架空朝廷,并不停加强自己权力和威望,无论是否成功,都有其步骤过程。但并无任何篡位的过程,这种的事情不是说有没有机会,诸葛亮是连第一步都没走。
当时蜀汉以南阳士人为核心,诸葛亮和、、等人形成了以川士人统治蜀中的利益团体,吴懿、吴班常年追随诸葛亮征战,曾跟追诸葛亮上书罢黜李严,可谓诸葛亮的嫡系,他真要使用力量易如反掌。一族在蜀汉只是得到礼待,并没有权势,特别是发生叛国事件以后,没资格在蜀汉说什么权势。
网络配图
糜竺的子孙在蜀汉只担任闲职,并没有进入过行政中枢,这一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至于一家,由于非名门出身,影响力极其有限,张绍直至蜀汉灭亡时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这两官职在还没到20岁时就担任过,后来诸葛瞻以卫将军,行都护,平尚书事。
跟诸葛瞻比起来,张绍的晋升像乌龟一样慢,张皇后真要有那个力量,能让张绍混到这种地步?之女和影响力更不怎么样,诸葛亮真要篡位也完全不必考虑马家的感受,马承除了袭爵外,并无记载,他究竟是否在蜀汉当官都不得而知,倒是是诸葛亮中军嫡系。
临死前曾经说过儿子的教育问题“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这些书包含了儒家、兵家和法家各个方面的知识诸葛亮如果真的像篡位,难道还真地去培植?史书给予刘禅的评价并不是弱智,不是昏君,任贤相为明君,任小人为昏君,谈不上的雄才大略,也算不得的恶人。
网络配图
诸葛亮说“过於所望”,可见刘备对儿子本身的期望是不高的,所以才有“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种夸奖有安慰的成分,总不能对着快死的刘备说你儿子不行了,既然托孤给我,你死之后我就篡权夺位了,你是你乐意?从根本上,所有的理由总归于一点,就是诸葛亮根本没有篡位之心。如果有此心,必定有此行,其他的困难也好,风险也罢,都不是不可解决的死结。很多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忘了,人和人毕竟还是不同的。有的人理念上的差别,甚至超过了人与动物。这并不稀奇。
,刘备和诸葛亮也不是圣人,举国托孤,心神无贰,是彼时彼地的特定条件下的主观选择。如果情势变了,也很难说。这就好像“治世之能臣”刺杀董卓的曹操后来成了奸雄,好像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刺杀清廷摄政王的汪精卫后来成了汉奸一样,谁也想不到后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的事,总归没有发生,以此来妄度世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程度的厚黑,而忘却了人格差别,同样是混淆视听的污蔑罢了。
历史上举国托孤并不是刘备独此一家,《战国策?秦策?卫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很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居然还有一位君主死前要传位给臣下,而这个臣下也恰恰正是深通“权谋厚黑”之术的法家。
网络配图
很多人总有一种误解,标榜仁义道德的一定是君子,编撰诡计权谋的一定是小人。所以、商鞅最终被打上了厚黑鼻祖的标签。人们逐渐忘了,无论是仁义道德的孔孟也好,除天下害兴天下利的也好,无为无不为的也好,韩非子商子和他们都一样,其实本着都是兴国安邦之心,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