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臣古弼怎样让太武帝拓跋焘虚心认错?
公元444年春,北魏大臣古弼接到了一封上谷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群众来信,信中反映“(上谷皇家)苑囿过度,民无,乞减太半,以赐贫人。”由这短短十六字里,不难想象上谷皇家园林多么硕大多么繁华多么绮丽,不难听到失地贫民的呼声多么悲怆多么急切多么强烈!皇家园林的“过度”膨胀,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希望朝廷“还田于民”,减掉上谷苑的大半面积“赐给”贫民耕种。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面对上谷百姓正当合理的诉求,古弼,眼看临近春耕时节,他不敢怠慢,揣着奏折,急匆匆跑进宫。
网络配图
不料事不凑巧,古弼见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拓跋焘正在与给事中刘树下围棋,一门心思扑在棋局上,哪会在意这位古先生?可叹古先生地跑进宫来,原本是要上陈民意,以解民忧,拓跋焘却偏偏“志不在弼”,不闻不问地把他晾在一边。古弼不便打扰,无奈之下只得耐心坐等,心里却火烧火燎一般。,“弼坐良久,不获陈闻”,坐了老半天冷板凳,依然没搭理他,还是没有获得奏事的机会,于是这一下,古弼火了,满腔义愤像火山一样爆发……
不过,古弼情急之中头脑清醒,知道这“火”不能直接“发”到皇帝身上。他急中生智,遂拿刘树“问责”。说时迟,那时快,古弼“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这个情节很有意思,正襟危坐的古先生,突然跳将起来,举动如闪电似的,一把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拉下胡床(矮凳子),紧接着一手拽住刘树的耳朵,一手攥成拳头打他的后背,并且边打边骂“国家的事情没有治理好,都是你这小子的罪过!”刘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搞懵了,可拓跋焘心里明白,你古先生是冲着我来的,旋即变了脸色,丢下手中的棋子(“失容舍棋”),尴尬地对古弼说“没有听你奏事,实在是我的过错,小刘有什么罪过?快把他放了!”
网络配图
皇帝表态认了错,愿意“担责”,这正是古弼在内心煎熬中所期待的,于是他立即放过刘树,转而仗义执言,向拓跋焘一一奏明实情。拓跋焘听了,“皆可其奏”,答应了古弼的请求,顺应民意,把上谷苑的一半土地分给了贫民。事后,古弼觉得自己的举动太失礼,于是光着头赤着脚到官署里去“自劾请罪”。拓跋焘知道了,便把他召去,对他说“先生?快把帽子戴上,把鞋穿上吧!今后,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即使造次越礼,你也要去做,不要有什么顾虑!”
看来,拓跋焘这个“天之骄子”还能够顾大局,识大体,懂得关注民生疾苦,是个、善纳民意的君主。古弼无奈之下点了一把火,冒犯了“君威”,他不但不怪罪,而且反思己过,抚慰古弼,鼓励他大胆干。平心而论,古弼刚正执著、务实惠民的精神值得赞赏,但搅了皇帝的雅兴,敢于犯颜儆戒,皇帝尊严何存,面子何在?要知道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君主专制时代,弄不好就会丢官去职,甚至性命攸关,人头落地。
所幸拓跋焘深知古弼禀性“质直”,又是个报国爱民而不惜生死的贤人,故而才使得一场危机得到了化解。可见,“主明臣直”,没有上级领导者的开明通达,闻过则改,也就没有下级部属的直言敢谏,官场中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上下良性互动的政治环境,即使有古弼一样的社稷之臣,也难成就大事。
网络配图
每读史,常感叹谀臣庸官好做,直吏诤臣难当。也就是这位古弼先生,在太武帝拓跋焘死后不久的452年,就因为“议不合旨”,即与文成帝(拓跋焘之孙)的意见不同,竟遭枉杀,真是惜哉悲哉!皇权专制下,古弼的幸运不可能永远都有,所谓“好皇帝”史不多见,盖由专制制度使然也。尽管如此,历史终究不会遗忘古弼这样的仁人,他心系百姓、为民请命的铮铮风采,至今依然在我们眼前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