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去投奔曹操 就因刘备更加“仁义”吗?

历史知识 2022-07-09 07:41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和在影视作品中看似同龄人,其实曹、刘二人比诸葛亮大得多,诸葛亮还在南阳耕读之时,曹丞相就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闻名天下,诸葛亮为何不去投奔他,反而选择刘备,仅仅是因为刘皇叔的“仁义”吗?千风君为你分析一番。

网络配图

  “武侯”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神机妙算和人臣之道多被传为佳话,成为后世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但琅琊诸作为大族,其中也不乏在曹魏和东吴为官的人物,诸葛亮的同族兄弟就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对于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很多人都从、匡扶汉室等角度来解读,放在的历史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刘备能够获得“”不仅是因为“仁义”之名和“匡扶汉室”之志,而是因为天时、地利也在他这一边。

  天时第一,根据正载,曹操生于桓帝永寿元年(155年),而诸葛亮则是光和四年(181年)生人,比曹操要年轻得多。在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推演天下大势之时,曹操已经破、收、杀,“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其帐下云集、、等名臣谋士,出生普通世家的先生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实非易事,而此时投靠有“知人待士”之名、在荆州徐图再起的“皇叔”刘备显然更有发展空间,更能施展他、攘外安内的才干,后来《隆中对》的实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网络配图

  地利第二,门阀豪强是政治的主角之一,汉末的割据势力也非常重视本地的世家大族。曹操长年经略北方,四处征战,政权中除了、夏的同族,青州、东郡、颍川等地的大族也有一席之地,而诸葛亮躬耕所在的南阳则处于荆襄地界,同他交游的也都是荆州名士,正是“圈子不同,何必强融”。此时的刘备投靠了,驻扎于新野,正在南阳边上,不过百里之遥,“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才有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

  人和第三,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在击败,报了杀父之仇后,却还是不爽,下令屠戮了徐州城中的百姓,以至“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诸葛亮的家乡正是徐州的琅琊,年幼丧父的他只能随叔父诸葛玄四处辗转避祸,看见这血流成河的乱世景象,少年诸葛亮对于“汉贼”曹操的厌恶可想而知。此时,在北方刘备却不忘““每与操反,事乃成尔”的规律,同帐下的、田楷等人主动出兵救援徐州,抵抗曹操。虽然几经波折徐州仍落入曹操之手,但刘备“宽仁有度”“勇而有义”的风评想必已经传到诸葛亮的耳中,就算不知真假,总比“梦里好杀人”、“宁叫我负天下人”之类的好多了。

网络配图

  可见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人力也有天意,但千风君认为孔明先生为蜀汉夙兴夜寐、奋力北伐的精神确是超越常人的,不负“忠武”之名,反观吕布、孟达等时降时叛的小人,实在不足为后人道也。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