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是谁?揭秘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谋士
,作为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情人物,人们通常会将其与同为农民出身的作比较,很多人认为李自成之所以没能成就大业,是因为他没有文人的支持,或者不信任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李自成最为后世人所诟病的就是他不信任麾下举人出身、文武双全的李岩,甚至还因谗言将其杀害。
那么李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是否真实存在?他的结局又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学习方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史料中的李岩神机妙算、仁义忠厚
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自己的纪传体史料《明季北略》中有一条记录——“李岩说自成假行仁义”,其中是这样记载李岩的事迹的。
“自成既定伪官,即命谷大成、祖有光等率众十万攻取河南。李岩进曰‘欲图大事,必先尊贤礼士,除暴恤民。今虽朝廷失政,然先世恩泽在民已久,近缘岁饥赋重,官贪吏滑……我等欲收民心,须托仁义,扬言大兵到处,开门纳降者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斩首。一应钱粮,比原额止征一半,则百姓自乐归矣。’”
李岩建议李自成要得民心,必须施行仁义,在纳粮和处置官员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李自成欣然采纳。
在《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李岩率军抵抗、出面保护天张皇后和派兵保护杞县状元顺等行为,这都塑造出了一个通情理又善战的人物形象。那么这么完美的人物真实存在吗?又真的会为“流寇”李自成效力吗?
杞县人李岩?《杞县志》没有记载。疑似父亲也没有这个儿子
,我们可以从李岩的背景来调查这些史料的记载是否真实可信。对于李岩的出生地,很多史料都一致地指向了一个地点——杞县。
年间《绥寇纪略》记载“杞县举人李岩者,初名信,熹庙大司马李精白子也。”在《阜阳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按明季河南杞县举人李信从闯贼,后改名岩,称为李公子,传为李精白子。” 那么明末清初的杞县真的有李岩这个人物吗?
在时代,一个县出了一名乃至一名举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县志对于本县进士或者举人的记载都极为详实和准确,这些进士、举人的名字通常会被准确地记载在县志中的《选举志》上。根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杞县志》中根本没有李岩这个人的记载,对于李岩这样一个“著名”人物,县志显然没有理由遗漏。而且康熙年间《杞县志》的编者还专门写了一篇《李公子辩》,申明杞县并没有这位传说中的“李公子”李岩。
而且李岩的“疑似”父亲李精白的一些记载也对不上。,李精白并非杞县人,根据《颍州府志》中的《选举表》记载,李精白当时的籍贯属于颍州府志阜阳县,并非李岩所在的杞县。而且根据《阜阳县志》里的一篇考证文章,“精白生子长麟孙,次鹤孙”,“止生二子一女,麟孙、鹤孙之外无有名信者”,而且“鹤孙早死,麟孙于元年拔贡,亦非举人”,种种迹象表明,李精白根本没有李岩(或者李信)这个儿子。
身为高级将领,李岩却未参与夺取西安和北京的重大军事行动
探究完李岩的出身,我们再来看看李岩在李自成军中的地位。按照传说或者一些野载,李岩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中地位颇高。根据《绥寇纪略》的记载,李自成在崇祯末年设置了五营二十二将作为军队的高级将领,“李岩为中营制将军”。所谓“制将军”是大顺军军制中的第二高的将领称号,从高到低依次为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由此可见李岩是大顺军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大顺朝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其曝光度理应很高,事实却并非如此。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进攻陕西的军事行动中,李自成同权将军刘宗敏一道率军攻破潼关进入陕西,右营制将军袁宗第则率军从河南进入陕西,与李自成会师西安。而之后,在崇祯十七年正月从陕西进攻北京的战斗中,又是李自成与刘宗敏一道取道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入京,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则从河南怀庆、河北保定与李自成会师北京。在大顺军最为关键的两次战役——夺取西安和北京的战斗中,大顺军的高级将领权将军刘宗敏、制将军袁宗第、制将军刘芳亮都有重要的任务和表现,而身为中营制将军的李岩却“消失”了,没有参与任何的重大军事行动,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李自成建立大顺朝之后,曾为手下将领和谋士封爵,根据记载权将军和制将军封侯爵,果毅将军和威武将军封伯爵。从各主要史料记载来看,却没有李岩封侯的记载,当时李自成手下有七人封侯,比如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磁侯刘芳亮等人在列,却独独没有李岩封侯的记载,如果李岩真的是李自成麾下的制将军,不可能没有封侯的记载。
李岩的结局因谗言被李自成杀害?
关于李自成的结局,《绥寇纪略》是这样记载的“定州之败……人言河南全境皆反正。自成大惊,与其下谋之。岩曰‘诚予臣以精卒二万,驰至中州,彼郡县必不敢动,即动亦可得而收也。’”李岩的一番好意却受到了李自成的猜忌,而丞相也从旁进谗言“岩蓄叛已久……今河南反,彼不候军令,不荐他将,而自请兵,目中已无主矣。国兵新败,人心动摇,遂欲乘机窃柄以自王,是岂复可信乎?”之后,经过李自成的默许,由牛金星策划执行,将李岩与其弟李牟杀死,而李岩的死也导致了刘宗敏、宋献策等人与牛金星的矛盾,造成大顺军领导集团的离心离德。
李岩在李自成于北京战败、河南反叛之际自请率军队到河南弹压,却被李自成猜忌为想要趁机脱离李自成、自立为王,遭到了李自成的清算,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而且也衬托了李自成失败之后的昏聩,为其最终失败留下伏笔。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李岩自请率两万军队去河南的说法是说不通的,当时河南已经在大顺朝的掌握之中,李自成在河南地区不仅建立了地权进行统治,而且驻扎了数量不少的军队。根据记载,1644年六月初,李自成麾下的右营制将军、绵侯袁宗第率领大顺军右营来到河南汝宁府,其人数当在十万上下,由此可见,河南地方政府如果有反叛的想法,袁宗第部自然能够轻松镇压,根本不需要李岩从山西带两万军队前来,所以李岩此举的动机并不成立。
,如果按照《绥寇纪略》所言,大顺军上层领导因为牛金星谗言杀害李岩而离心离德,那么他们势必不可能继续在李自成麾下合作,根据后世的记载,即便一年之后李自成丢失了西安、南撤途中,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等人也一直跟随李自成的东路军经河南南撤,而高一功、李过等人也率领大顺军的西路军经过西北、四川、湖北南撤。在南撤的过程中才发生了刘宗敏战死、牛金星和宋献策投降等事,所以因李岩的死导致大顺朝领导集团分裂的情况并不属实。
李岩很有可能是李自成的别称或者讹传
既然历史中关于李岩的记载如此矛盾百出,那么为何“李岩”或者“李公子”这个称呼在民间如此流行呢?很有可能李岩或者李公子就是代指李自成本人。
据《明季实录》记载“闯贼的名自成,一名,米脂人。”按照这个记载,有可能“李岩”是李自成的别名,杀死李自成的程九伯的事迹被记载在《宗谱》中,其中关于李自成是这么记载的——“闯贼李延”,由此可见,李自成极有可能别名“岩”,或者“炎”、“延”之类的同音字。
又有《中兴制寇策》记载“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吞汉江,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虽帝王之成功,不若是速矣,则民心使然也。”这里所说的李公子,明显是指李自成而不可能是其他人。
所以,李岩或者李公子很有可能代指的就是李自成本人,而李岩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李自成麾下文武双全的大将这个形象,则很有可能是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