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能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他为什么能被人敬仰?
说到,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杜甫的名字,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最璀璨的光辉。
他区别于旁人的是,生前并不显赫,谢世后才声名远扬,并出现千家注杜之说。
曾为他题诗李杜文章在,长。
闻一多先生也这样高度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彩。
杜甫,是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被后人追思、纪念和敬仰,除了艺术成就,主要是被他博爱的精神所鼓舞与折服。
他穷困潦倒,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受尽打压,却从未放弃过心里的执念。
杜甫的生命底色是悲苦的,他被命运一次次碾压,被苦难逼到绝境,但他依然用一颗赤子之心热爱这个世界。
1、一腔柔情,是对亲人的爱
看过一句话情是什么?是心的温度。若说起温情和多情,杜甫绝对能拔得头筹。
杜甫对先祖的敬畏之情,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对儿女的舔犊之情,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在他的字里行间肆意流淌。
文字中,关于他的成长与经历,他的悲喜与磨难,那些生活的场景,就像昨天刚发生过一样。
提起自己的祖先,杜甫常常是骄傲的表情。
他在一首诗里说“诗是吾家事”。他从小生长于诗书官宦之家,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的。
杜甫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所以七岁能吟诗,九岁写的一手好书法,十几岁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们吟诗作赋。
受家族家风的熏陶,好好读书求取功名,成了杜甫最宏大的志向,这也是先祖们走过的路。
杜甫为了实现理想,他日复一日地努力读书,可是求官之路崎岖又坎坷。
时光匆匆,杜甫到了29岁。
古语说。这一年,杜甫迎娶了十九岁的为妻。
杨氏贤淑温婉,和杜甫、举案齐眉。一年后,随着添人进丁,父亲又去世,杜甫的生活一下子窘迫起来。
为了让家庭摆脱困境,杜甫去长安寻找良机。
奔波在长安的杜甫,看人脸色,受人责难。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就是他真实又难堪的处境。
历尽挫折后,总算迎来转机。
755年,已经在长安待了十年的杜甫,凭借自己的才华,写了三篇《大礼赋》,深受玄宗赏识,被授予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心存不甘,也只能接受,因为一家老小还在张口要饭吃。
守护在家乡的妻子杨氏,在家中拖儿带女,辛苦操劳,一家的生计还是难以维持,受冻挨饿、食不果腹是常事
更加的事发生了,爆发,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流民难民,他们被分割两处。
杜甫对妻儿的思念,被他写进诗里。这首千古名篇《月夜》,就是他在俘虏营里写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漂泊穷困的漫长日子里,他尽可能地让妻儿少受饥寒。杜甫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丈夫好父亲。
杜甫一生只娶妻一人,夫妻俩相濡以沫,共度风雨30年。
这就是真正的男人,在外面受再多的委屈,也会深埋在心底,永远让家人感受到温暖和温情。
2、赤胆忠心,是对国家的爱
杜甫的忠诚是与生俱来的,是天性,尤其是当国家危难之际,他更是临危不惧。
安史之乱的战火迅速蔓延,叛军,曾经繁华的长安,。
所有人都在逃命,早跑没了影,已躲到西蜀去避难。
这时杜甫全家也裹挟在逃难的人群中,他把家人安排在鄜州后,匆匆又回到已经沦为战场的长安。
之所以又回长安,是有个新消息让杜甫振奋,他听说新帝肃宗在凤翔登基,他想去拜见新帝。
可刚回到长安,他就被抓进战俘营里,这一关就是将近一年。
,他看准了一个机会,竟然从长安逃了出来。
摆在眼前的有两个选择,是回家和家人团聚?还是去凤翔叩见新帝?杜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他冒着生命危险,一路躲避着叛军的队伍,,终于见到肃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杜甫《述怀一首》
看到破衣烂衫满脸疲惫的杜甫来投奔自己,肃宗非常感动。
一场战争像照妖镜,是忠是奸,一照就显出原形。
乱世之中,人人都在自保。当时有一部分人屈膝投降,还有一部分曾经高谈阔论的人,选择隐居,不问世事。
反而是官职最低的杜甫,一心想着国家的安危,不失民族大义和气节。
看到国破城荒的凄惨景象,他在诗中写
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亡国之悲,让他痛心疾首。
话说回来,大唐王朝没有厚待他,官场腐败黑暗,他不被重用。
第一次科考就名落孙山,那是“弄獐宰相”暗箱操作的结果。又一句“野无遗贤”,把杜甫所有的梦想击碎。
后来进入朝堂,又因直言进谏被贬。
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君王的礼遇不到,但臣子的忠心依旧百分百,那么这份忠诚,已经是渗透到血液里的高尚了,杜甫就是这样。
正如对杜甫的高评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这也是在时期,人们把他比作的主要原因。
3、真情真意,是对百姓的爱
他把一腔热血和爱国情怀倾注于笔端,创作出1400多首优秀的诗篇。
群星灿烂的文坛,只有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以纪实的方式,用诗歌表达,把那个朝代发生的事件一一记录,《三吏》、《三别》《兵车行》都是这样的诗作。
杜甫的心和老百姓贴得很近,他是最敢讲真话的人,他愿意为老百姓发声,用文字诉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兵车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创作背景和时间,就是大唐对决的战争。
当时有很多人,甚至是已有盛名的诗人,对讨伐南诏热情高涨,都在写诗词鼓吹。
只有杜甫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势必会导致。
这些珍贵的好诗,也只有杜甫能写出来,原因在于他对百姓深厚的仁爱之心。
任何境况下,他所担忧的都是百姓的疾苦和生活。
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活活被饿死。他除了悲痛愧疚,想的是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自己住在没有屋顶的茅草屋里,寒冷潮湿,他期望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杜甫,即使在的恶劣环境中,也能推己及人,他用真情真意,关爱着百姓。
他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都是老百姓的心愿。
他称自己是“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他已经成为平民中的一员,让人们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
鲁迅先生说过“我总觉得站得稍稍远一点,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4、
人们对杜甫的喜爱和崇敬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没有减弱反而出现逐渐升温的势头。
对他的敬仰,不再只是局限于国内,已引起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BBC专门为杜甫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主题。
杜甫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而是郁郁不得志,伴着贫穷饥饿、百病缠身。
乱世中他像一叶凄苦飘零的小舟,泅渡自己的生活。
杜甫满怀悲凉沧桑,却活得风骨凛然。他历尽磨难,却用深情去爱万物苍生。
杜甫用一生,诠释生命的意义苦难是底色,热爱是本色。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灰暗和挫折,只要你还拥有爱的力量,依然爱着这个世界,岁月就会给予你最美最慈悲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