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阎王的卢象升最后为何会战死?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知识 2022-07-05 22:09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起卢象升,大家可能都没怎么听过这个名字,,在末年,卢象升的名气甚至不亚于被百常称颂的明朝抗倭名将—,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将,他不仅能武还能文,在战场上足以以一敌百,在学识上亦是精通“经世之学”,《》中称赞其为“不世之才”,是“忠义激发,危不顾身”的忠臣良将。

  ,如此一位卓越的大将,却是因同僚的小人之计而悲死沙场,这其中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先让我们来看看卢象升的生平。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出生于二十八年(1600)。卢象升在小时候因皮肤白皙,面容俊朗,人看起来特别的“瘦弱”,常常被别人戏称像个小女娃似的,在那时,完全想象不到这个瘦弱的男孩子后来会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大将军。尽管看上去像小女娃,但卢象升却有着天生神力,从小就拥有着极大的力气,也是因为这一点,让卢象升自小便特别喜欢舞刀弄枪,研习武艺,对于并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最终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下,他还是走上之路。

  在天二年(1622),也就是卢象升22岁这一年,他考中,进入官场,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一开始任户部主事,之后又升任员外郎,累迁为大名知府。在任文官的这几年,卢象升虽都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但心中也一直放不下最初想要在战场上驰骋,做武官的梦想,就这样又过了几年,这个本就不太平的时期还是发生了变故,在二年(1629),率领大军巧妙地避开了当时为兼任右副都御史的的防守线,在明军没反应过来之前改换了行军路线直逼京城。而与此,朝廷在得知消息后,朝堂上一片哗然,陷入了混乱。

  卢象升也知道了这个消息,思索一番后,为了自己的家园,便决定拿起多年未碰的武器,要亲自去拦住犯进的敌军,他立马招募了一万余兵马奔赴京师抗敌,也是因为卢象升的这一次冲动但也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的举动,成功得到了的信任和重用。而此时的明朝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之下朝廷更是十分迫切希望有将领担当这个重担,帮忙筹集大量的军事人才,卢象升在此时正好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武艺,于是,就在第二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被提拔为右参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从此告别他的文官生涯,开始了他的武将人生。

  在负责整顿三府兵备的卢象升不断地巩固自身技能,但卢象升也遇到了困难,对于新官上任肯定会有人不服气,更何况卢象升还是从一个文官调为武官,所以,军中不服的声音非常多,后来,在一次军中因粮食不够被迫断粮,卢象升并没有选择自己吃饭而是跟着士兵一起饿了整整三天,在上战场时卢象升也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端,他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让人动容,军中那些本来对他曾是文官有过大意见的士兵臣服。

  之后,在畿南地区流窜着大量起义农民军,沙河、邯郸一带经常遭到这些人的劫掠,卢象升亲自率领千余官兵,大败农民军,解放了被挟持的两万多名普通百姓,而这一场漂亮的战役也让他被升了官。到了崇祯七年(1634),卢象升已经坐到了郧阳巡抚的位置,在管理郧阳的这一年里,他仅用五百余官兵就将汉南的起义军打得几乎绝迹;次年,卢象升又被升为了湖广巡抚,总理湖广和四川一带的军务,并且督师东南,成为了当时明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两大力量之一,因其勇猛的作战风格还被百姓称为“卢阎王”。

  仅短短三年,卢象升先是从一个地方文官调为武将,之后更是一路升迁,直接成为了掌管当时明朝一半军事力量的大将,他任职期间,战绩非凡,解救无数百姓,不仅立下了卓越军功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尊崇。

  但卢象升虽官至如此,但实际上除了手下的几万兵马以外也根本无法调动其他的军队,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而且他的突然崛起也让原来抗清有名的几位首领有所不满。崇祯十二年(1639)1月,卢象升在巨鹿贾庄被清兵包围,与此,手底下有着数万的高起潜对此坐视不理。在如此险境又没有援军情况下,卢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料到今日多半要死在此地了,他拒绝了部下突围的建议,决定与敌肉搏,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后,壮烈牺牲。卢象升牺牲的消息传到他所统领的湖广一带时,百姓们都为此痛哭流泪。

  这位明末抗清大将在死前都还在与敌人搏杀,用尽了一丝力气去保卫他的国家,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到底还是生于明末,可谓是生不逢时,虽有小人的算计,但卢象升也算是死而无憾也死得光荣。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