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夷陵之败后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

历史知识 2022-07-05 22:09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在夷陵之败后感叹“若在,则能制主上”,为何会这样说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学习方法网小编告诉你。

  《·魏纪一》

  诸葛亮与尚书令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里有三层意思

  诸葛亮认为法正的头脑比自己厉害;

  法正若活着,很有可能阻止东征;

  即使无法阻止,若法正跟随刘备出征,那蜀汉也不至于落败。

  其实诸葛亮的这段话还是非常客观地,体现了他一贯公正公平的为人处世态度。

  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演义中那样神机妙算,更别提呼风唤雨

  诸葛善治国();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刘晔);

  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杨洪);

  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傅玄)

  ……

  若翻看正史,查看诸葛亮期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事公平,克己奉公、殚精竭虑,即使他的对手也对其钦佩不已。但说要行军打仗,他的特点也是持重、求稳,决不冒险,虽难以大胜,但也绝不会大败;甚至即使在形势不利之时,也能全身而退,所以司马懿对他大赞。

  而法正则是真正的诡,刘备北取汉中时,法正作为军师随行,诸葛亮则留在成都负责后勤;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定军山之战,更是法正的手笔。当时刘备移营于定军山,居高临下,俯视曹营;亲自带兵来夺,法正观察形势,眼见时机成熟,让刘备下令出击,这才成就了老将阵斩夏侯渊之名。

  第二,由于身份的不同,法正能劝阻刘备,诸葛亮不行

  我们搞清楚三个要点

  法正是刘璋的老部下,也就是益州的老人;

  诸葛亮虽是山东琅琊人,但他的成长、出仕都在荆州,是典型的荆州派,这一点从他与等人的交情就能看出来;

  刘备入川,骨干基本上是从荆州带过去的。

  ,丢掉荆州,实际上等于刘备手下那些荆州的骨干丢失了故土,自己的祖坟、宗庙都沦落于之手。这才是刘备不得不东征的原因他需要给手下一个交代。

  这个时候,诸葛亮能劝阻刘备吗?他若据理力争,就背上了忘本的罪名。

  而法正不同,以他的局外人身份,他可以客观的陈述事实、列举利弊,以蜀汉政权大局出发,以文臣武将们的长远利益着眼,再加上他机智的权术,很有可能改变刘备的尴尬处境。

  所以诸葛亮说法正很有可能阻止刘备东征。

  第三,即使刘备坚持东行,但有法正做参谋,可能不是对手

  当初刘备争夺汉中,法正是这一战略的推动者、策划者,以及随行的智囊。他陪同刘备,先与夏侯渊、、相持超过一年,以相对弱势的实力,在定军山大败曹军;其后亲自前来对阵,最终也铩羽而归。

  那么问题来了,陆逊有上面这些名将、老油条厉害吗?比得上久经沙场的曹操以及他身边的谋士群吗?而且蜀汉与曹魏的军力对比VS蜀汉与东吴的军力对比,是打曹操难,还是打东吴难?

  所以啊,如同诸葛亮感叹的那样,如果法正活着,一定是刘备东征参谋的首选;而以他的智慧,即使受制于政治格局以及后勤,最终难以取得大胜,但也绝不会落败。

  只可惜,刘备先失,后失法正;落的壮志难酬,白帝城悲愤而死,也许这就是宿命……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