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没有选择赵云,是何用意?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托孤于丞相和尚书令,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病逝于永安宫。学习方法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时候,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一听就哭了(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是记载于《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的一段文字,这也是刘备诸葛亮被称为君臣典范的由来,只有看了之后直撇嘴“以谲诈相尚,鄙哉!”
有人顺着康熙的话茬往下联想“刘备托孤的时候,赵云正按剑坐在幕后,只要诸葛亮表示接受刘备的盛情,或者刘备看诸葛亮有,只要咳嗽一声,赵云冲出来就把诸葛亮砍了!”
康熙是不是以己度人,刘备有没有防范甚至斩杀诸葛亮之心,这个且不去管他,我们要问的是刘备于诸葛亮的时候,赵云在干什么?如果赵云也在白帝城,刘备为啥对他没有半句嘱托,反而让降将李严当了顾命大臣?
这些问题,看《》是得不到准确答案的,我们只能从三国正式史料中去寻找答案,首要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刘备驾崩前,赵云在哪里?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引用了《云别传》的记载,证实赵云当时已经到了白帝城“(赵云劝阻伐吴)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赵云到了永安,曹丕又派遣曹休、、出洞口,出濡须,、、、围南郡,吴将害怕腹背受敌,就撤兵回去了,也向刘备认怂求和“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这叫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如果孙权第一次求和的时候刘备就答应谈判,即使不能要回荆州全境,讨回一两个郡还是有可能的,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士仁、范强、张达也都会被绑着送到刘备面前。
刘备打了败仗才答应讲和,已经没有资格讲什么条件了——正史中这四大叛徒,没有一个受到惩处。
刘备与孙权讲和的时候,赵云正在永安拱卫“”,也就是说,赵云就在刘备身边。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了赵云不是在永安吗,怎么跑到白帝城去了?
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因为白帝城托孤,在正史中就叫永安托孤“先主自猇亭还秭归,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了鱼复、白帝、永安的沿革“鱼复县(巴东)郡治。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魏元帝年号)初复。”
上述史料可以证明,刘备托孤的时候,赵云就在白帝城(永安宫),他的官爵实在有点提不起来获得“”、“虎威将军”的名号后,赵云好像就被刘备忘记了,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拿下成都,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驾崩,赵云十年间一直是杂号翊军将军,至于爵位,很,既不是关内侯也不是亭侯,按照当时的说法,那就是“白身”。
刘备要讬孤寄命,要找比较听话而且地位比较高的大臣,诸葛亮和李严都符合这个标准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并在遇害后领司隶校尉;李严是犍为太守加辅汉将军,章武二年晋升尚书令(相当于的职位),刘备伐吴,诸葛亮并没有表示反对,体现了丞相的大局观——在正载中,诸葛亮并没有公开反对刘备伐吴(也不可能反对,因为没有荆州,就成了空谈,兴复汉室也遥遥无期),国有大事,丞相必须与皇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不一位猛将,更是一位诤臣。在蜀汉集团,敢跟刘备当众叫板的,只有和赵云——关羽曾经拒绝接受刘备加封的前将军名号,赵云两次批评刘备刘备要把蜀中有主田宅分给功臣,赵云反对,刘备听了;刘备要伐吴,赵云还是反对,刘备没听,结果一败涂地。
赵云有个性有想法儿敢说敢做,这样的人当顾命大臣,显然是不合适的,前有后有,顾命大臣太硬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个性耿直再加上地位较低,赵云是不会成为顾命大臣合适人选的,至于刘备托孤的时候,赵云会不会手握“蜀主剑”躲在帷幕之后,这种事情还真不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刘备为了能顺利接班,狠心除掉了比较刚强的养子,就是因为养子和义子有本质不同养子改姓,有继承权;义子不必改姓,也不享有同等继承权。刘封恰恰是有继承权的改子——他原本。
不管刘备有没有命令赵云藏在幕后,赵云都不会有意见,因为当时的事情明摆着呢刘禅是赵云从万马军中救出来的,后来刘禅差点被拐跑,又是赵云孤身涉险抢了回来,赵云既是刘禅的保镖,也是刘禅的保姆,这两人感情之深,已经不需要刘备絮絮叨叨,赵云会一直把刘禅当亲儿子一样呵护。
这里面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刘备故意把加封赵云这个人情让刘禅来做,而且可能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于是刘禅刚一即位,赵云不但升官封爵,而且成了军中实权人物“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中护军掌管、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也就是说,自大司马大将军以下,赵云有监管所有将军的职权,而且还兼任司令,只听命于皇帝刘禅一人。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李严,都没有权利对赵云发号施令。赵云薨逝后,他的两个儿子接了班,禁卫军还是归赵家管“云子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
有人说现行的《三国志》断错了句或印错了字,赵统的官职是“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或“虎贲中郎将、行领军。”
不管怎么理解,赵云的在刘禅即位之后,都是官不高但权很大,顾命大臣也动他不得,这就是刘备给刘禅的一道护身符——有赵家将在,刘禅的皇位可保无虞。
这样一想,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刘备是当世枭雄,不可能对任何人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让赵云按剑坐于幕后观察诸葛亮的表现,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了父亲的人都知道,为自己的儿子做什么事情,都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