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避讳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知识 2022-07-04 11:57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的古人很有意思,一个人不但有名,还有字,许多人还有号。

  比如伟大的诗人吧,,名白,字太白,号呢?,又号“摘仙人”。

  是不是够复杂的?

  还有更复杂的呢,许多人明明有名字,你却不能叫,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是什么说法?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有文化,叫做避讳文化。

  避讳是怎么形成的呢?

  古代的君王,或者家族中辈分比较高的尊亲,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特此规定,人们在说话或者行文时,不得对他们直写其名,而要以别的字相代替。

  如果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惩处?老百姓倒还不太严重,只是说某人不懂礼貌,缺乏教养。

  要是冲撞了官府或者皇家,那麻烦就大了,甚至会以大不敬的罪名遭到灭族的处罚。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清朝海宁人查嗣庭担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试题用了《》中有“维民所止”一句。

  有人说他居心叵测,“维止”二字意在削去“雍正”二字的头,雍正闻听盛怒。查嗣庭家被查抄,又翻出许多文字资料,最后查嗣庭被戮尸示众,儿子处死,家属流放。

  以上是人间惨剧。

  当然,除了那些悲惨的事件外,闹出的笑话也不少。

  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他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灯”叫作“火”。

  这一年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吏卒要写,这可犯难了。寻思半天,写出告示来公布在集市上:“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后来老百姓讽刺田登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刘邦死后,吕后称制。那是权倾朝野,所以,对于她的称呼也必须避讳。吕后名。书生们遇到“雉”字,不能写,要避讳。这么避讳呢?“雉”的原意就是野鸡的意思,那以后凡是遇到“雉”,都用野鸡代替吧。好在那时候野鸡这个词还比较纯净,要是吕后知道了过了千百年后,“野鸡”变成了别的意思,那是博士们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不光老百姓也避讳家,就是神佛也一样要遵守这个规矩。

  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神通广大吧?那也逃不过凡间“避圣讳”的陋习。其实“观音菩萨”在传入中土时,原名全称是“观世音菩萨”。后来的李世民登基了,他的名字中有个“世”字,怎么办呢?正常“避圣讳”吧,于是就把“观世音菩萨”的“世”字给去掉了,变成了今日的“观音菩萨”。

  南宋钱良臣,家教非常严格。所以,他的儿子从小就十分聪明和孝顺,对尊亲的名讳牢记于心。平日里读书时,每遇见“良臣”二字,就改呼为“爹爹”。有一天,他正在读《》,其中有一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读到这里的时候,习惯性地大声念叨:“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此话一出,同堂学子们笑声一片,连素来严厉的教书先生都不禁莞尔一笑。

  为了避讳尊亲,硬将慈父变成了民贼,岂能怪别人要了。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