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齐人打仗的军事思想是什么?单单只是“重利”吗?

历史知识 2022-07-04 11:57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战国齐人打仗的军事思想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时期有七雄,但并不是只有七雄。

  林立的诸侯国,是时期的特色,尽管到了战国初期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大幅度锐减,但依然还有几十个,不过最有实力的只有七个,即韩、赵、魏、楚、燕、齐、秦。

  既然这七个诸侯国是代表,那么它们实力自然不是吹嘘出来的,韩赵魏三家是分裂而立,剩余四个皆老牌诸侯,尤其是楚、秦、齐皆是春秋时期称过霸的大国。

  小白,是之首,而的强大源于“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并且在立国之初,就很快成为了东方大国,正如《·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孙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和兼并是主旋律,这也导致了这时期被大大小小的战争所充斥,相比较之前的先列阵再攻击,此时的战争也开始更富含“技术性”。

  而齐国长期以来都有着尚武的传统,并且重视对军事实践进行,这就导致了齐国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军事理论体系,而其中最值得说道的则是影响中国战争史千余年,至今依然被人推崇的《》。

  在齐国丰富军事思想的影响下,齐人打仗是以获利为出发点的,又可以说齐国军事思想追求的核心就是利,而所形成的具体战术也围绕“利”进行展开的。

  不过齐人打仗虽重利,但并非弃道乏谋,且看《孙子》所体现的军事思想,对此,我们还得从的生平说起。

  孙武的生平。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史记·孙子列传》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人尊称为孙(武)子,这个“子”,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儿子”,它的含义有很多,加在姓氏后面则是对人的尊称,代之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比如中的、、、等等。

  不过孙武在齐国并没有很突出的战绩,他的声名鹊起是在南方的,至于为何不在齐国发展,是因为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十六年),齐国发生了“四姓之乱”,这场动乱的起因是“齐惠栾、皆耆酒,信内多怨,强于陈、而恶之(出自《左传·昭公十年》)”。

  在齐景公时期,齐国内的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其中以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争斗最为激烈,这场内轮最终以联合鲍氏,趁执政的旧贵族、高氏宴饮方酣的时候,包围了他们,经过激战,栾氏、高氏战败,其主要人物架施、高强两人逃往告终。

  孙子雕像

  只是这些人都没想到,他们的争权逐利,导致一代兵法大家孙武跑到吴国去了,孙武是带着他的心血《孙子兵法》去的,正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闾),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这也说明了孙武在齐国时,他的兵书已经问世,所以这部兵书里所反映也主要是齐国的军事思想,下文我们还会详述,这里先暂按不表,接着说孙武。

  到了吴国的孙武,那是以实际行动向吴王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而导致了“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也就是孙武如愿当上了吴国的将军,之后他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即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那么孙武最终去哪了呢,其实这是一个谜,不过他最终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归隐和被杀。

  先说归隐。

  《唐太宗公问对》记载若、、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意思是说张良、范蠡、孙武立有大功之后急流勇退,这也就是说孙武见吴王日益专横、不纳忠言,眼见好友被杀而,最终选择了隐遁山林专而修订他的兵书。

  孙武雕像

  再说被杀。

  《汉书·刑法志》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显然这里的孙指代的就是孙武,即孙武、吴起、、虽然都立有大功,最终落得了被处死的下场。

  不过还有人认为“孙”指的是,不过古人写书很谨慎,笔者认为孙、吴、商、白应当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孙”指代孙武的概率更大,还有一说是指代他们二人,暂不深究。

  至于这两种说法那种更为可靠,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虽然孙武的结局成了谜团,但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则成了一部千古巨著,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这部兵书里所反映也主要是齐国的军事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齐国军事思想的特征。

  齐国文化自身具有的特点,让齐国的军事思想也具有了鲜明的特征,并且在战争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而这些战争又反过来促进了齐国军事思想的形成,而我们通过《孙子兵法》便可对这些特征有个清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民重利。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六韬·文韬》

  意思是要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这部著作又称《太公兵法》,这句话也是姜太公回答文王的话语,所以齐国向来具有重民的传统思想。

  齐国管仲

  《管子·霸言》亦记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即促齐强大的管仲认为成就一番霸业起点,就是以人民为本,只有管理好了民众国家才会巩固,但如果民众乱了,那么国家也就危险了,这是对齐国重民思想的延续。

  ,这种思想在齐国的军事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对士兵的重视和爱护,《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对此的诠释,即主张以牺牲士兵的最小代价争取战争的最大胜利。

  齐国的军事思想还主张在重视士兵的基础上获得切实的利益,这里的“利”又有可以分为国家获利和战争获利。

  1.国家获利。

  齐国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诸侯国,至少在齐桓公和管仲的年代不是,齐国军事思想中的国家获利,则是指齐国的称雄称霸,比如说齐桓公时期存卫救邢、伐戎而割地于燕等等行为,都是以仁义示天下,其企图则是建立霸业,而最终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

  《孙子兵法》

  2.战争获利。

  在重民思想的影响下,齐国的军事家们亦追求战争的具体胜利,原则是要把战争对士兵和财物的损害降到最低,而这点在《孙子兵法·火攻篇》中也有体现,即“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就是仗该不该打,打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国家的利益和能够得到多少实惠。

  ,齐国的军事思想重利的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内,还表现在对外,也就是用“利”来调动敌人,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正如《孙子兵法·始计篇》记载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即在战争中可以以小利的代价来诱惑敌人,是敌人陷入不利境况,从而获取战争的最终胜利。

  重道尚谋。

  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六韬·虎韬》

  战争是残酷的,杀降则更是,而这点在《六韬》中,也提出了禁止,正如上述所说,意思是当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装有粮食的仓库,不要毁坏城居民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和庙祠周围的树木,不要杀戮已经投降的士兵,更不要虐待俘虏,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彰显道德。

  齐国的对外战争

  而“道”也成为了贯穿齐国军事思想的一个准则,也并非只是包含战争胜利后施行仁义的道德,还有政治之道,而孙武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到的五个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道”也是位列首位,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孙武也对此做了解释,即“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意思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才能发挥出“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的威力,也就是民众会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孙子兵法》中还指出了作战可以取胜的规律之道,即 “兵者,诡道也”,作为可以体现齐国军事思想的另一篇著作《》,也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对作战方法上的“道”也较为侧重,《孙膑兵法·威王问》中孙膑对于不同的战争情况,也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法,如让威,示形等等,可为影响深远。

  齐国军事思想中的不仅重视道,而且崇尚谋略,而促使齐国军事家们重谋的因素,是他们意识到了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实力相对平衡,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则是维持自身实力的有效办法。

  孙子兵法

  而孙武的兵法思想也是以谋为主,他所著的兵法有十三篇,而第一篇就是《始计篇》,他还写了《谋攻篇》专门对伐谋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的“上兵伐谋,伐交,伐兵,其下攻城”,则更是把战争中的谋略,推到新高点。

  这点也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从以势为本向以谋为先的转变,而后世战争中数之不尽的以少胜多的案例也表明谋略在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武兼顾。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孙子兵法·兵势篇》

  齐国的军事家们并不是单纯的以军事,而是把军事因素和非军事因素牢牢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了齐国军事思想中的文武兼顾的全面性,并且指出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其实是众多矛盾组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

  正如上述《兵势篇》所论,则是提出了可以转换的条件,即军队的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的勇敢或者胆怯,在于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的强大或者弱小,在于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甲胄和武器

  ,这个提出了决定战争取胜的因素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至关重要,并且主张发挥这种能动性可以进一步促使矛盾向有利形势转变,于是也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主张,从而使自己可以一直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战争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这种文武兼备的全面性,对于战争取胜也至关重要,而这种全面性也体现了齐国军事思想其实并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兼收并蓄和容纳百家,这对齐国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影响也很深远。

  齐国军事思想的影响。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国军事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广泛地影响到了期的其它诸侯国,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战国初期独强,它却没能守住自己占尽先机变法而强的优势,而把它从霸主宝座上拉下来的正是齐国,孙膑打了两次漂亮的大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则是把齐国军事思想在实际战争中演绎的淋漓尽致,诠释了“兵者诡道”的内涵。

  进入战国时期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已经到了白炽化的程度,而为了生存和强大,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是有效途径,这导致了《孙子兵法》也开始被广泛传播和运用,无数大战背后,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到齐国军事思想的影子。

  被翻译为各国文字的《孙子兵法》

  被誉为汉初三杰其中的张良和,他们二人也深受齐国军事思想的影响,正如《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这里提到这些的兵法著作的“原产地”其实都在齐国。

  此处需要格外指出的是,从秦汉之后一直到近代,《孙子兵法》一直被后世推崇,这也导致了中国军事文化和思想深深被打上了齐国军事思想的烙印,而具体在历代的影响,笔者就不一一指出。

  结束语

  ,我们可以得知,齐人打仗虽重利,但并非弃道乏谋,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国军事思想,其实反映出了能在战争中获利是目的,谋略上取得胜利是基础,讲究作战战术和方法是途径,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保障的一整套军事思想理论。

  《孙子兵法》是齐国军事思想中最杰出的兵书著作,可以说齐国军事思想体系的构建就是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之上,虽然最终齐国并没能在乱世中完成的大一统,它的军事思想却一直流传至今。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