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计时习惯:晨钟暮鼓和三更半夜的由来

历史知识 2025-04-22 17:59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深夜的古称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我们称之为“三更”或“半夜”。要理解这一称呼背后的含义,需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古时的白昼与黑夜,时间的计量与称谓各不相同。日间,人们称之为“钟时”,而夜晚则称之为“更”或“鼓”。这一传统,从现今遗留下来的钟楼鼓楼便可窥见一斑。

在古代城镇中,钟楼鼓楼的设立是常见的。清晨时分,钟声响起,宣告新的一天的开始,因此白天的时间被称作“几点钟”。而夜晚,人们将一夜分为五更,每一更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两小时。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含义。

夜晚的巡夜人员以梆子敲击报时,或以击鼓的方式告知时刻,因此夜晚的时间又称为“更”或“鼓”。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便是源于此。在《红楼梦》的大观园章节中,描述了贾府元宵节的欢庆情景,其中明确提到了“二鼓”、“三更”、“四更”的时间点,这是“更”、“鼓”使用的生动实例。

详细说来,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当夜深人静,到了三更的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之际。此刻的古人或许会有贾母在《红楼梦》中所言的“怪道寒浸浸的起来”之感。而贾府的元宵节闹腾到“四更”,换算成现在的时间便是凌晨三点左右,可见其欢庆之热闹、时间之长。

在这古老的计时体系下,每一“更”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古人生活、文化、历史的见证。今天,我们再次提及这些古老的计时方式,不仅是为了回忆过去,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