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引起的-
近期新闻报道的罕见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给我国南方带来超过98年的洪灾,引发了大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关注和好奇。那么,厄尔尼诺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语的音译,被古印第安人称为“圣婴”。当圣诞季节来临,如果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温暖,不久后将会有大雨倾盆,海鸟结队迁徙等奇特现象。出于迷信,他们为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取名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现象。相对的,拉尼娜现象则被称为“圣女”。
实际上,厄尔尼诺是一种海洋现象,发生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当这里的水温异常持续变暖时,全球气候模式会发生变化,导致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则暴雨连连。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规律,但大约每4年会发生一次。如果异常现象持续少于五个月,就被称为厄尔尼诺情况;若持续五个月以上,则被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从美洲流向亚洲,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平衡每2至7年就会被打破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向东流,带走了热带降雨,导致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在赤道上,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偏低,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一旦东边的季风减弱或改变方向,西太平洋的暖流就会回流到东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上升。
这种水温的变化对生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东太平洋的冷水中,生活着许多适应冷水温的浮游生物,鱼类以这些生物为食,鸟类又捕食鱼类。水温的上升会导致这些生物大量死亡,继而影响到鱼类和鸟类。严重时,南美洲西海岸的海水中甚至会出现鱼和鸟类的尸体。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引发的呢?当南半球赤道附近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导致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信风的减弱使得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引发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的反常降水,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严重的干旱。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自20世纪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会导致赤道带的大气与海水向东移动,减弱赤道洋流和信风。这使得西太平洋的暖水向东流动受阻,东太平洋冷水上翻也受阻。因此暖水堆积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的现象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一现象对农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受灾严重的农作物包括棕榈油、可可、咖啡、甘蔗以及稻米和小麦等。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对整个农产品市场造成了波动和不稳定。希望广大农户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应对这一挑战。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农业作物造成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小麦种植领域。欧盟27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减产尤为突出,去年这些地区的作物收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也未能幸免,去年的减产率也居高不下。从去年五月至今,厄尔尼诺事件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预计这一事件将在秋季达到中等以上的强度。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分析,当前监测指标已经显示出本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峰值。尽管其强度略逊于历史上的最强事件1998年那次事件,当时赤道中东太平洋气温一度偏高至惊人的2.5度,但当前的温度已经高达1.3度,仍然不可小觑。
今年夏天,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北方气温预计会偏高。虽然可能出现短时间的高温热浪,但不会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干旱情况。与此长江中游至江南西部以及松花江流域的汛情也可能较为严重,这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华北地区农民需要警惕高温酷暑天气的出现,虽然持续时间不会过长,但仍需做好应对措施。而长江中游至江南西部以及松花江流域的农民则需要密切关注汛情变化,确保农作物安全度过这个特殊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