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从何而来造林防沙效果如何 沙尘暴会持续多久
沙尘暴溯源:蒙古沙漠化与中国沙源地共同影响下的沙尘肆虐
沙尘暴,一个令人心悸的词汇,它的源头却深藏在我们不太关注的地方。干旱、高风速和裸露的土地表面为其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造林,则是人类对抗沙漠化、阻止沙尘蔓延的绿色防线。
近期,中国北方再次遭受沙尘暴的侵袭,15个省区市受到波及,局部地区更是达到了强沙尘暴级别。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指数一度飙升至500,空气中的PM10浓度超过每立方米1321微克,这是严重污染的标准,其源头何在?
我们不能忽视蒙古国沙漠化的影响。据最新报道,蒙古境内的戈壁沙漠正在不断扩大,其沙漠化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干旱,也有人类活动如广泛开采黄金、煤炭和铜矿所造成的污染和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加速影响。据警告,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蒙古将在不久的将来全部变成沙漠,这意味着更多的沙尘暴将会发生。
除了蒙古国的沙漠化,中国沙源地的沙尘活动也是产生沙尘暴的重要原因。造林工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沙漠化、提高植被覆盖率、阻止沙漠蔓延,从而减轻沙尘暴的影响,但沙源地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中央气象台的专家表示,沙尘天气往往是由蒙古气旋带来的大风导致的,而沙尘在途经中国北方时,会受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尘补充。沙尘源实际上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个共同作用。
更为严峻的是,除了蒙古国和中国沙源地的影响外,沙尘暴的持续时间与其产生原因、气象条件等因素也密切相关,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每一次沙尘暴的背后,都是自然与人类的双重挑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吴成来副研究员为我们揭示了蒙古沙漠化与沙尘暴关系的真相。以今年的一次强沙尘暴为例,尽管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分布明显,随后我国内蒙古、华北地区也观测到了沙尘,但这并不能断定内蒙古地区就是沙尘的唯一或主要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咏梅副教授则指出,中国的几大沙尘源地如吐鲁番盆地、柴达木沙漠、青藏高原北麓及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近年来有增沙趋势,特别是在巴丹吉林沙漠和柴达木沙漠地区,沙尘活动自2012年以来有所增长。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薛娴研究员进一步阐释了沙漠并非唯一的沙尘来源。人们通常误以为沙尘暴的沙尘全部来自沙漠,但实际上,沙漠提供的沙尘物质有限,沙尘暴的沙源更多来自上风向的干湖盆、沙漠化土地以及受扰动的戈壁等地区。
与此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为应对土地沙漠化扩大和沙尘天气频繁等环境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到2030年种植10亿棵树的运动。该运动旨在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来防止沙漠化,并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遏制沙漠化并非简单的植树问题,还需要考虑民众增加收入的需求。尽管蒙古已进行了长达30年的努力,但现有的措施并未产生显著效果。
相比之下,中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实施植树治沙工程。以“绿色长城”为名的三北防护林计划已经带来了显著的成效。近十年来,内蒙古的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波动减少趋势,平均沙尘日数较长期平均值有所下降。这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荒漠化治理,使得许多曾经的沙源地得到改善。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何近几年沙尘天气仍然频繁?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化研究,持续努力,以实现完全的荒漠化治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文章以丰富的数据和实例为支撑,生动描绘了中蒙两国在治理沙漠化问题上的努力与成果,同时也提出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沙尘暴:自然现象的双重影响及应对策略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向《知识分子》透露,沙尘暴是沙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只要沙漠存在,沙尘暴就会时有发生。对于这一自然现象,我们虽然无法彻底杜绝,但可以采取措施减轻其危害。
薛娴则指出,过去的沙漠化防治措施有时忽视了地域的特定适宜性和水土资源的承载力,导致出现一些不可持续的现象。在生态恢复的逻辑上,应该根据地域特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将人的活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对于天然的沙漠,她强调,通常不建议过度干预其自然状态,如果非要治理,可以考虑栽锁边林。对于草原,则需根据其植被类型进行适当的管理。
关于沙尘暴的持续时长,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天气条件,可能持续数小时或长达数天。在沙漠地区,沙尘暴可能持续一整天或更长时间。而在沿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沙尘暴可能只持续数小时。
沙尘暴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它携带的大量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引发过敏、呼吸道疾病等。沙尘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颗粒物进入消化道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如果沙尘暴中的颗粒物进入眼部,可能导致眼部不适。沙尘暴带来的种种噪音和压抑感还可能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在沙尘暴天气下,人们应尽量留在室内,避免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长袖长裤、佩戴口罩和护目镜等。
那么,沙尘暴究竟是不是气象灾害呢?答案是肯定的。沙尘暴是世界性的气象灾害之一,它不仅直接破坏生态环境,还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认识沙尘暴,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和减轻其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