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补得什么课?

高中作文 2023-01-14 08:56高中作文大全www.ettschool.cn
《银河补习班》补得什么课?
第一课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理解和欣赏。
没有父母会否认自己对孩子的爱,但这种爱是否是真正的爱呢?马飞的母亲绝对爱自己的儿子,她对马飞最喜欢说的话是“我是为你好”,但马皓文说“再没有比‘我是为你好’更能害孩子的了!”真正的爱,是理解,是欣赏,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从监狱里回来时,孩子哭着用拳头砸父亲“让你不来看我,让你不来看我!”马皓文理解儿子,并而自责。当前妻说儿子“他本来就笨”时,马皓文说“他一直都不笨!”是的,当所有人都说马飞“笨”的时候,马皓文却对孩子说“你不笨,也不傻!”母亲说孩子笨,因为她老把孩子同其他孩子比,但马皓文从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评价马飞,他对孩子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马皓文对高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长着神奇的感受器,能够感受到大人们是否爱他。”而对孩子真的爱,就意味着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欣赏。
第二课自信心比分数更重要。
马飞老考一名,这个成绩令人沮丧,沮丧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妈妈,她越来越沉不住气,越来越没有耐心。但在马皓文看来,知识没有学好不行,但更糟糕的是孩子连自信心也失去了,这更可怕。而孩子的信心不仅仅来自考试分数,也来自成人注视自己的目光。所以,马皓文总是不断鼓励孩子,不断让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学好。他对孩子说“爸爸相信你不是笨蛋、蠢货,永远相信你不是!”他当着孩子的面,对闫主任说“当他离开学校时,是学校最出色的孩子,你会把他的照片挂在墙上。”孩子有了哪怕一点点进步,比如由班上倒数第一为起点慢慢提升名次,他都不吝夸奖“哟,再努力就夺得全班倒数第五名了!这样下去,你还不成精啊?”马飞后来回忆道“当时爸爸看我的崇拜的眼神,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少年霍金。”而这“崇拜的眼神”一定会化作孩子自信的眼神,正如高老师说的“最重要的是,这孩子眼里有光了!”这里的“光”,就是自信之光。现在,有多少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有这样“崇拜的眼神”?
第三课理想是学习乃至人生的原动力。
当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太功利——功利到面对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就会想到考大学找工作;功利到连学钢琴学舞蹈,都是为了在高考中加分!马皓文给孩子送的生日礼物是他手工制作的一个地球仪,他把整个世界装进了孩子心中。他对儿子说“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是箭靶。如果箭靶都找不到,成天拉弓毫无意义。”他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箭靶”。孩子有了梦想,有了目标,学习知识自然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理想,其胸襟远远比其他同学开阔。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颇有意味,当几个女生在为张国荣自杀而痛哭流涕时,从她们身旁走过的马飞正往闫主任办公室走去,他执着而礼貌地谢绝了学校要他冲刺“状元”的机会而报考飞行员。他心里装着蓝天。因为理想,他比同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飞得更高更远。
第四课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等你长大后,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找到你最感兴趣的事,你就一直去想吧!”“如果真喜欢一个东西,就真喜欢,谁说都不变。”“真正的学习要从兴趣开始。”……这是电影中,马皓文不断给儿子说的话。注意马皓文一直没有说“培养”兴趣,而只是说“最喜欢”“真喜欢”“找到”……因为儿童的兴趣是天生的,成人要做的事,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已经不是孩子的兴趣了,那只是家长希望孩子养成的“兴趣”,其实就是家长的“兴趣”——而是“如何才能不扼杀孩子的兴趣”?如果能够发现并引导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教育的成功。比如马皓文冒着孩子上课迟到的“风险”而带他去观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原野,比如他不惜“耽误”功课而陪孩子去看航展……都是在为孩子将来飞向太空锻造着强健的翅膀。
第五课绝不认输,战胜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这是电影中马皓文的一句台词。而所谓“把自己的桥修好”,就是让自己坚强而永不倒塌。现在太多的孩子心理脆弱,动辄轻生。于是,有一个词语出现了“挫折教育”。其实教育本来就应该包括教会孩子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挫折,而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拥有超越挫折的智慧,应该是每一个孩子的必修课。很遗憾,现在的学校却没有这门课。这方面,马皓文堪称教育家。他反复告诉孩子“绝不认输!”他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无法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只要你不害怕,任何人无法阻挡你的去向。”……而“绝不认输”的对象,不是客观的困难乃至灾难,而是我们自己。“绝不认输”就意味着“战胜自己”,而一旦战胜并超越了自己,马飞就由一名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差生,成了学校引以为自豪的飞行员!
第六课家长是最好的教科书。
,马皓文对儿子的“挫折教育”决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每时每刻的行动。马皓文因为意外而蒙冤入狱七年,一个被人尊敬的“马工”变成了人人唾骂为“良心被狗吃了”的囚犯,他却没有倒下,为了给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为了自己的尊严与名誉,他忍辱负重,甚至卖血,“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和孩子住在桥洞和杂物间,心中依然有“诗和远方”。晚上,看见伏案的爸爸,马飞问“爸爸,你是在工作吗?我可以不睡觉吗?”然后从床上爬起来开始学习。儿子因刚刚升起的希望又被闫主任扑灭了,说“我实在不想学了,太难了!”这时,一伙人冲进了房间向爸爸发难,马皓文像愤怒的狮子,大吼“我不会认输的,永远不认输!”那伙人被吓退了,儿子也震撼了。他默默地写了一张字条“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这张字条放在文具盒里,陪伴着他每天的学习,直到他飞向宇宙。最好的教育,不是只要求孩子做,而是用行动给孩子树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标杆。
第七课独立思考是学知识求真理的前提。
马皓文也关心儿子的成绩,但他更关心儿子是不是爱思考。他对马飞说“爸爸在乎你的脑子是不是一直在转。”他告诉孩子“学习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方法。”当我们的教育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试卷上的ABCD中的唯一选项时,马皓文说“答案中还应该有EFG……一直到XYZ!”当儿子的作文被判零分,而闫主任给出的解释是“高考有标准答案”时,马皓文问“美有标准答案吗?”几十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硕果累累”,包括在国际各类学科竞赛屡创佳绩,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很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中国教育从来把获取知识看得比创造知识更重要。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过独立思考,但各类考试规则都在无声地告诉学生谁独立思考谁吃亏!而马皓文的可贵,就在于他把思考的品质和方法交给了儿子“只要脑子一直想,你就能做好世界上任何事。”马飞也说“我从爸爸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独自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第八课学会生存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马皓文决定带孩子去珠海看航展而去向学校请假时,学校不同意,他向学校承诺“在外旅游,我会给他补课。”多年后成了宇航员的马飞回忆说“白天旅行,晚上补课。”“每天黄昏我们都在田野奔跑。”“那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旅行!”之所以“愉快”,是因为父亲给孩子补的“课”,很多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马皓文看来,孩子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用于考试的知识,还有面对人生困难的勇气,更有应付种种意想不到困难的生活能力。洪峰到来之前,马皓文在风雨中绝望地对可能困在屋内水中的儿子呼喊“马飞,我是爸爸,不知你是否能够听见。如果听见,看看周围有什么,想办法,动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你一定能出来!”终于,马飞坐着用门板做成的木筏脱险了。电影的画外音响起“如何做木筏,这不是任何教科书上能够写到的,但生活需要。”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下,孩子连自己袜子内裤都不会洗,将来这些高学历的“巨婴”如何应对未来的生活?
第九课孩子成长的每一刻都是最重要的。
学校最初之所以不同意马皓文带儿子去看航展,理由是孩子的课程不能被耽搁,因为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针锋相对地说“这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时刻分布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马皓文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几个“应试”的“关键时刻”;而且,孩子成长的空间不仅仅是在教室,教育的环境也就无所不在。而我们目前许多教育者,包括家长,把教育内容仅限于应考知识,然后把掌握这些知识的时间又规定为那么几个“关键时期”,把孩子的学习空间局限于学校和教室。但马皓文将孩子的每一个瞬间,都视为“最重要的时刻”,包括躺在青草芬芳的原野、奔跑于一座又一座桥梁,还有在已经被变成杂物间的阴暗狭窄的“家里”一次次谈心……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陪伴!马皓文最内疚的,就是他曾经失去了和儿子相处的七年,所以出狱后无论生活怎么困顿,他始终陪伴着孩子,因为“最重要的时刻分布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第十课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核心是尊重。我之所以说马皓文是一个民主的爸爸,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当做家庭君主,没有把儿子当做自己的大臣甚至奴仆,而是视为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人”来尊重。我们丝毫看不到马皓文有传统父亲那种至高无上的“尊严”和不由分说的霸道。他总是倾听孩子的烦恼,理解孩子的委屈。作为有血有肉的人,马皓文也忍不住急躁,发火,也会犯错误。但当他意识到自己犯错之后,会向孩子认错“对不起,爸爸第一次学着当爸爸,爸爸也会犯错误。”他总是平等地陪伴着孩子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在学习做父亲,也在成长。影片主题曲中有一句歌词“我的孩子,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是爱。”听到这里,我真的热泪盈眶。在中国,有多少真心爱孩子的家长,能够同样真心地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相处,诚心诚意地向孩子学习?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向孩子学习,在引导孩子的和孩子一道成长,是亲子关系的最高境界,也是马皓文作为父亲的成功之处。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