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字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5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悉达多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黑塞写的《悉达多》。哈哈,事先也没有看见这本书的介绍,不想先入为主,于是就傻呵呵地看下去,直到才知道悉达多原来就是佛祖!哎妈呀,我自己都笑了,我这是盲目地读书啊,也是自己太无知了。不过书中关于悉达多对生命、岁万事万物的思考及参悟,书中所描写的景致和内心的活动,真的是精彩绝伦。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在黑塞的书中,乔达摩和悉达多却变成了两个人,乔达摩成了历史上的释迦牟尼,而悉达多却成了一个独自探寻真理的浪子。他经历了出家苦行的沙门生活,后来和同行的朋友果文达遇见了乔达摩佛陀,果文达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继续独行。为了探索真理,他又抛弃了沙门身份,还俗成了一名商人,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后来他幡然醒悟,抛弃荣华富贵,找到了他内心一直要寻找的精神家园。

  “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一切的烦恼不就是时间吗?一切自我折磨和自我恐吓,不就是时间吗?一旦克服了时间,一旦从思想里摒除了时间,世间的一切艰难困苦,敌对仇视,不也一扫而光了吗?”这句话太精辟了。时间是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咒语。无论是佛祖还是人类,丰富而敏感的内心,无止境地探索,才是幸福的终极。

  我们这个地球上以及社会中,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荣华富贵、有权有势,貌似这样的拥有才是成功和荣耀,才是追寻到了“最好的自己”,可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人的物质追求永无止境,这样的追求会让人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陷入到一种难以自我控制的恐慌、焦虑、烦躁之中,难以自拔。这便是痛苦。

  如果你读了《悉达多》,你会跟随佛祖悉达多去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幸福和痛苦的思索,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会重复悉达多的路途,这本书至少会让我们停下对物质追求的脚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才会获得最大的快乐,以及时间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

  也许,你会获得一点答案,这就是生命的收获吧!

悉达多读后感1000字

  一,我就是整个世界。

  我本具足,这个词我并不陌生,似乎是最近我才真正开始对他有所认识。这么多年以来我不断的学习,跟着不同的老师,对很多理论都兴趣勃勃。可是,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对,我总会觉得这些理论都不是我的。

  跟别人学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实践融入其中,他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们的,而是只是我们教条的知道了而已。他并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也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更没有刻进我们的身体。我们像木偶,照章办事,活成了别人的理论,活成了别人的正确,却独独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坚信自己所学的内容。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可能都会把我们打倒,我们并不牢固,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考验。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摇摆不定的,有时候我们听到不同老师的理论是矛盾的,便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其实这世上并没有完全的正确,更没有完美的老师,如果有绝对正确的、完美的老师,那么他应该就是神了吧!有时候只是我们的意念将专家和老师们神化了,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缺乏对自己的信任,也缺乏独立的思考,总想依赖他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谁也帮不了谁,真正的智慧无法通过语言教习,也无法通过外界的教授获得。我们都是神,每个人都有神性,每个人都有智慧,问题在于你是否全心全意的信任自己,你是否给予内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你是否认真的听内在智慧的声音。我就是整个世界,我拥有整个世界,只有我能给我整个世界。

  二,父母控制不了孩子,谁也控制不了谁。

  说到亲子关系,我渐渐发现,成人其实都控制不了孩子,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孩子。也许你能决定孩子穿什么衣服,你却控制不了她想什么时候大小便;也许你能决定他睡在怎样的床上,你却控制不了她何时入睡。成人能控制孩子的,只是无关痛痒的那些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控制不了孩子内在-----那里才是他们天马行空的地方。

  真正想了解一个孩子、亲近一个孩子,这里才是我们需要去了解和花心思的地方,这些不可以通过控制得到,只能通过爱,无条件的爱。

  三,不必在(亲子)关系里入戏太深,都是考验。

  神圣明慧如悉达多,也陷在亲子关系里不能自已,何况我们这些俗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在关系里入戏太深,特别是亲子关系,我们非常容易代(kua)入(da)孩子的痛苦,特别放不下对孩子的担忧,并以爱之名索取。

  对很多人来说,要放下是很痛苦的,执着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痛苦。放下可能只是我们一个人痛,而执着,可能会连孩子一起毁灭。

  在所有的关系里,都不要入戏太深,生而为人,我们只是来历练这一场,感谢所有的遇见和所有的痛苦,他们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长。有的时候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我们在关系里如何自处,会更有助于我们定位自己关系里的角色。

  四、人生这一场旅途盛宴,接纳我们所有的遇见。

  不与现实对抗。这是很早以前我从一个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句话,知道并没有做到,但幸好我一直带着这句话生活。如今回想起来,似乎现在能比当初做得更好。

  有时候,我们可能错过了一段感情,想重遇一位故人却再不能够,不愿接受生活里残忍的真相,对自己的现状有各种不满意…很多无奈,他就这样搁在我们眼前,不能退缩,也不能漠视,要么解决它、战胜它,要么就与他一起纠缠沉沦。

  怎样对待他,是暂且搁着还是充满勇气去战胜,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事件,不管是令我们喜悦期待的还是令我们恐惧痛苦的,我们都安心的接纳他,稳稳地接住她,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我们这一生的又一个功课,早晚我们能够学会,它所要教给给我们的。

悉达多读后感4000字

  读完后最大的感想就是语言真的是一个很不完美、自身充满谬误和套娃的、逻辑不能完美自洽的东西,就连书中我最喜欢的“当某个智者向人表达智慧时,那智慧听起来总像是愚蠢”这句伟大的智慧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后,都变得愚蠢了。所以《悉达多》并没有用语言来表达智慧,而是用语言讲了一个故事,用故事来表达智慧。这个故事即使经过翻译,也没有损失太多智慧。

  ,即使是充满智慧的故事,我也会想要寻找其中的不和谐,并力图使其变得更加和谐。我清晰地感觉到,这样敢于批判是年轻的特权,当人逐渐年迈时,可能会趋于一种平和,看啥都不会不顺眼的状态。所以特权是要趁还没过期的时候多行使行使。

  在那之前,请允许我高度概括一下《悉达多》的故事梗概,其实这个故事非常简明,以时间顺序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一悉达多从小受良好的教育,但他为了寻求真理而踏上苦行之路。

  阶段二苦行数年后遇到高僧乔达摩,悉达多和乔达摩谈论过后选择不追随乔达摩,而是去独自旅行。

  阶段三悉达多来到大城市,体验世俗生活并逐渐沉溺其中。

  阶段四悉达多厌恶自己,并到河边做起了摆渡人。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这个故事写得并不详细,薄薄的几十页就讲述了悉达多的一生,可以说是有详略的概括。就像热血漫画,主角在修炼的时间会略过不写一样,“两年后”或者“几年后”再出来,战斗力大增,《悉达多》也是,枯燥的修炼和思考的过程以及在俗世具体遭遇的事情并没有细说,仅是提一句后略过,把重点放在一个阶段的结论上,详细描述悉达多在这一阶段得出的“答案”,每过一个阶段,悉达多的思维就跃进一个层次。

  于是这引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细致描写悉达多经历的种种事情呢?苦行也好,世俗也好,都是“几年过去了,悉达多变得怎样怎样”,而并没有细致的描写。悉达多思维层次的跃进,是经历的量变所积累出来的思想的质变,像“几年过去了”这样略过量变积累的过程直接描写质变,读来不免觉得突兀。如果像《百年孤独》一样,用各种各样繁杂的量变积累的细节塞满读者的脑子,那不是更棒吗?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忽然意识到悉达多他自己在与高僧乔达摩论道时也问过这个问题。悉达多问乔达摩你在领悟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乔达摩却反问你看那些跟在我身边学习的弟子,你是否认为如果他们各自散去,走向世界或回归欲望,其后果会更好些?乔达摩这句话的意思,按我的理解,即是在强调直接经验。从他人口中获得的观点,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这些都是间接的经验。悉达多想获得直接经验,所以询问“您的经历”,却不知这段经历如果从口中叙述出来,就仍然还是间接的经验。听人叙述经历并不能与亲身经历相等同,无论再怎么细致地描写,仍然是不如直接经验来得鲜明。这又与开头的感想关联。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的智慧,说出来,就是间接的经验,就变蠢了。

  第二个问题悉达多的出身令人沮丧。悉达多是婆罗门出身,是印度的高级种姓,是贵族,于是他在童年时就获得了一般人所没有的良好教育。他想去做苦行僧,就去做了,但如果是一个苦行僧想做贵族,却是断然不可能的,是会被社会的金字塔给牢牢压住的。悉达多得道,回想起了他的人生,他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他宝贵的精神财富,求学的悉达多、思索的悉达多、苦行的悉达多、追求爱情的悉达多、沉溺世俗的悉达多、摆渡的悉达多、教子无方的悉达多,这些都是得道的悉达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这样几乎垂直刺穿各阶层的社会经验,悉达多就不会想众人之所想,也就无法得道——我最初是这样想的。但故事里还有另一位得道者,就是在摆渡时倾听河流的华苏瓦德。他与悉达多同龄,当悉达多青年时,他免费载了悉达多一程,送悉达多进入花花俗世。当悉达多老年再来到河边时,他接纳失意的悉达多一起摆渡。虽然没有描写华苏瓦德的青年和老年之间是怎样,但大概可以认为他一直是摆渡人。他总会对悉达多说“听,河水在教导你/嘲笑你/别的怎么怎么样”。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暗示,因为河水声并不会代表某个圣贤、某个神明、或者某个思想更加高级的意志来教导悉达多如何如何。悉达多的思想都是悉达多自己想到的,而不是河流教他的——,这是我这个无神论者的论调,并不排除悉达多这个故事的世界中有什么神。我的意思是,即使一生只做摆渡人,也是能“得道”的,就像华苏瓦德一样,所以并没有什么对悉达多的贵族出身沮丧的必要。但华苏瓦德应该也从各种各样的渡船的乘客身上获得了从高到低的阶级的智慧,所以才能想众人之所想——但这又与前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论调相悖。我想到这里,决定不再去想。我隐约觉得,去找出身和求道的因果关系的结果大概率是没有结果,刻意地追求反而会使自己视野变得狭窄。出身什么的,也许有影响,也许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我不追求得道,却在替求道者着急,也许这是愚昧而没有必要,更是白费力气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得道后去干什么。本文借用道家的“得道”一词,来代表“高僧”们的“最终形态”——我只能这么形容,要么是我的词汇太匮乏,要么是语言里根本就没有我要的那个词。乔达摩得道后,去讲学,去尽自己的努力引导求道而不得者。但悉达多却不同,只是还在原地继续他的摆渡工作。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社会责任感”。在某个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人,按常理来说,都要回馈社会,向大众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幸福,反过来说,造福大众也会使其本人获得幸福感。乔达摩去讲学,符合,悉达多摆渡,不符合。,我所理解的摆渡,是像出租车那样,输入目的地就直向目的地驶去,终将会被替代的机械化的重复工作,而悉达多的摆渡可能也不止于此。“摆渡“是一个相当有象征意义的词,所以故事他”摆渡“自己的好友戈文达,也是比机械劳动更有意义的”摆渡“。

  第四个问题关于爱情。书中悉达多和名妓卡玛拉的互动让我想起以前曾看过关于玛丽莲梦露的文章,有一句“以性猎爱“。本人今年24岁,至今未曾有与我互相恋爱的人,也从未有过性生活,在读《悉达多》之前,这似乎是一件引以为耻的事情,因为从生物的兽性的角度来说,我羞于去证明自己身为雄性的价值。而读了《悉达多》之后,我意识到我可能也与悉达多和卡玛拉类似,心中留有一片避难处。但我的避难处太过于舒适以至于我根本不想出去,于是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自恋。我并没有表现得像传统的自恋者一样,喜欢展示自己多帅啊多美啊什么的,我的症状仅仅就是难以爱上别人。所以爱情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无法想象,我只能用理性分析它。在我的印象中,爱情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性欲,还有一个是责任感。我的性欲是正常的,而缺失责任感。普遍认为没有责任感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是”一夜情“,,既然仅仅只是性欲的问题,那解决办法不是很多吗?比如用手?为什么非要和他人发生什么纠葛呢?如果双方的责任感相差太大,一方会因为背叛而受伤,另一方也会因为被束缚而受伤,这样的互相伤害可以说是再普遍不过了,但从根本上考虑,为什么爱情非得是”某个他人“而不能是自己呢?我用手解决自己的性欲,并且对自己负责,这难道不是非常节能环保无害的生活方式吗?若是有某个名妓诱惑我,我必定要问清楚一个”为什么“——当看到卡玛拉对悉达多说”要为你生一个孩子“时,我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立即从床上弹起来,并与她断绝关系——这样直接斩断还未生出的乱麻才是最省心的处理方式。说白了还是缺失责任感。如果我有钱,说不定会喜欢嫖娼吧,因为嫖娼所付的钱不仅仅是用于购买妓女的”服务“,还是用来推卸,或者说抵消责任感的。这也就是些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的迷思,说不定出现了一个能改变我一生的人,也改变了我的想法,那也说不定。并且爱情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没有做非常严肃地追求的必要。

  第五个问题,也可以说不算什么问题关于“得道”和“世俗”的胡思乱想。尚在得道的途中,追求得道的人,应该都是远离世俗的,而大多数追求者,也许都只能穷其一生去追求,而无法达到得道的境界,就像地平线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得道”和“世俗”就成了一对对立的词语,中间夹着一个“求道”。假如,我说假如,世界上的一大半的人,突然开始求道了呢?他们将断绝妨碍他们求道的欲望,维持最低的物质消费,并从事简单重复不用脑子的劳动,来把脑子腾出来思考得道的问题,他们还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与其他求道者论道,并且将有意义的成果记录下来。也许一段时间后,精神文明趋于昌盛而物质文明趋于衰败。如果人们都以追求精神文明为荣,“全职求道者”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即使要忍受贫穷和饥饿,人们也都心向往之呢?那想必求道者会越来越多,而世俗人会越来越少——求道者自然是断绝欲望的,生育的欲望,即性欲,自然是包含在内——于是人口总数会越来越小,世俗人将会承担过于繁重的工作,无论是为了逃避工作还是为了追求得道,世俗人都会逐渐开始求道。最终,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世俗人,他疯狂地工作,履行一切他可以担起的职责,被所有求道者做为唯一的世俗样本来观察,就像一群好奇的孩子们围着一只离群的蚂蚁。终于,这个人因为过劳而去世了,记述他的生平的书成为了所有人必读的教科书,因为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世俗可供他们观察了。到这一步时,我已经无法再往下想象。如果一对相对概念,其中一方消亡了,另一方的存在也就变得无意义了,就像没有矮就无所谓高,没有轻就无所谓重一样,没有世俗也就无所谓“脱俗”了。这只是我幼稚的狂想,记录下来只是因为很有趣,并且也是读后感想的一部分。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阅读哲学类的作品,并且也幸好《悉达多》是一个故事而非“愚蠢”地讲道理,我才能耐心读完。我的感想可能幼稚可笑,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假如我以后进入了更高思想境界,这些感想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也一定有用。虽然我可能进行了一些“求道”的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正走在求道的路上,我一介俗人,并不能忍受求道的艰苦。我仅仅是享受思索的过程,向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试图解决它,这就能给我带来足够的愉悦。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