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漫长的告别》是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写的一部侦探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连串的谋杀故事,以及主人公——马洛的探案过程。
无巧不成书,作品的开头,马洛便遇到喝得烂醉、被妻子抛弃的特里,后两人成了朋友。特里后来卷入了一场杀人案中,成为唯一的犯罪嫌疑人。慌忙的特里找马洛帮忙,嘴上瞻前顾后的马洛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助其逃跑。
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对马洛这个角色有了重新的定义——为了获取快人一步的情报,警局、地检署先后抓走马洛,对他进行逼供,施加暴力。但马洛对朋友十分了解,坚信他不是凶手,自始至终没有屈服求饶,坚定不移,警察也只好放人。麻烦没有就此结束,黑帮的威逼利诱接踵而至,马洛也没因财富出卖朋友、出卖灵魂、违背自己的内心。
突然,传来消息,特里自杀,留下了自白书,承认罪行,即使这样,马洛依旧坚信自己,觉得朋友是清白的,看似结束,但暗地里还在继续追查,面对警察的殴打,金钱的诱惑,生命的威胁,马洛始终没有放弃,一直为朋友的清白“上刀山下火海”。他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对朋友的信任,对真相的执着,令我无比敬佩,甚至感动。
有人说马洛是“硬汉”,我非常赞同。在我看来,这种“硬汉”并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而是无论遭到怎样的逼迫,诱惑,仍坚守自己的原则,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为之负责。马洛用事情的真相还朋友的清白,以此为礼,把与朋友这次漫长的告别画上句号,这种对友谊的绝对忠诚就是马洛的原则。
“硬汉”马洛在书中表现得玩世不恭,酗酒,叛逆不羁,似乎有很多缺点,但他还有一面,如帮助醉倒的特里带他回家,与其成为好友坚持不懈追查真相,还朋友清白揭穿凶手艾琳后并没有立刻报警,而是让她体面地死去。这些也可看出马洛有温柔、天真浪漫、愤世嫉俗的一面。让读者看到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给读者带来一个更真实的人物,更贴近普通人的性格,而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般遥远。
书中有一句话“你费劲心机好不容易道出真相,其实未必能够减减轻任何人的痛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其实,生活中我们追求真实,但有的时候,一些善意的谎言是为让人与人之间更融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许多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枰,真的不必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相而打破平衡,戳破那一层维持关系的纸。(洪继柱)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800字
漫长的告别,沉重的告别,无奈的告别……
特里与马洛在舞蹈家俱乐部的露台外第一次碰面,特里喝醉了,他的女朋友甩了他。但令马洛震惊的是—他是一位绅士且彬彬有礼的酒鬼。
之后的几个星期,他们再一次邂逅,经过几番交谈,他们的心更靠近彼此,成了一对好朋友。马洛从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到互心交谈到敞开心扉,两个人都很重视这份友谊。
马洛曾想道“我应是条硬汉,可这家伙身上的某样东西触动了我,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除了他的白发、疤脸、清澈的声音,还有礼貌,也许这些就已足够了。”
即便是特里与场谋杀案脱不了干系,在马洛心中,他信任特里,他相信连醉了酒的一个人他的行为举止都彬彬有礼,他穷困潦倒,沮丧,饿肚子,他有尊严。这样一个人,他是从哪儿偷来的胆量可以去干这事呢?马洛为还特里一个清白,展开了一系列漫长的调查。
想象固然美好,但现实却狡猾多端,它会从各个方向去击破你的防线,你只能一忍再忍。对,马洛忍了过来。当他每得到一个新线索,对事件有了一个新发现时,神秘的面纱慢慢掀起,他渴望一个光明、清白的答案。但现实却只为你呈现朋友那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点点靠近真相,而它却反而将你的心绪精力一点点地吸干……
接触这本书,因为它的名字,给人罩上一股温暖、惬意的舒适情感。碰到新书的那天,即贪婪地开始进行“十天阅读计划”,越看越绞心。本想着早点儿结束了这场“痛心之旅”,但这本书如果不细心去一个字一个字读的话,可能你就是下一个被晕得团团转的人。
不单是故事情节,作者的比喻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需要我们反反复复深读,可能大脑会灵光一闪,悟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种种道理,而有时,你会一无所获。
“每一次告别,都是一场死亡”,在探索的过程中,便是一段漫长的告别。每当发现了一条新线索,都给进度条打上了一小格。虽然表面上看是告别的,但马洛真的能够如此轻易将他从脑海中抽离吗?这是不能的,告别的时候是无奈的、是悲伤、痛苦的。
特里与马洛的友谊在一个夜里匆匆忙忙地赶到,而又匆匆忙忙地离去。平时人们所传的伟大、神圣的友谊在真相面前一击即破。
人们的想象总是完美无瑕的,期待得越多,现实给你的打击往往就越大。友谊是可贵的,但我们宁可选择真相。想象是美好的,但我们总归需要直面现实的残酷。(杨子潼)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侦探小说。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
不得不说,马洛是一个有情有义、不畏强权的硬汉侦探。为啥这么说呢?
他跟伦诺克斯并没有多么深厚的交情,或者说友谊。他们仅仅只是认识而已,见过几次面,基本每次都是伦诺克斯醉酒,而他刚好路过,替他免去了牢狱之灾,收留过他,一起去过同一家酒吧喝过酒,仅此而已。
在伦诺克斯发现他妻子死了,而他很有可能被认为是杀人凶手的情况下,他带着全部的家当投奔马洛,并让马洛送他离开。
马洛虽然犹豫过,但还是送开车送他去机场,助他逃离美国。事后,警察发现马洛跟他的关系,知道是马洛送他离开的。于是,将马洛送进了监狱。
面对警察的刑讯逼供,马洛依然没有吐露关于伦诺克斯的行踪。
直到后来,传来了伦诺克斯的死讯,马洛才被警察从监狱里面放出。
马洛被放出来,伦诺克斯被警察认定为杀人凶手,这件事情看似结束了,其实才刚刚开始。
马洛为伦诺克斯的死,感到难过,接着他并不相信,他的朋友已经死了。
马洛出狱后,被各方势力警告,不许再提及伦诺克斯的事情。比如,警察、律师、伦诺克斯的黑帮朋友等。
看似,他好像已经屈服于方各种势力威压,不在提及伦诺克斯的事情,而事实如何,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他后来有收到一封来自伦诺克斯的一封感谢信,里面还有五千美元的大钞。他把那封信看了又看,而那五千美元被他放在了箱底。
就在他百无聊奈的时候,另一个故事发生了,一家出版商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去帮助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畅销书作家——韦德。
他刚开始是拒绝的,后来韦德太太出面跟他谈,并告诉他,韦德喝醉酒后有暴力倾向,有一次甚至将她扔下了楼梯,现在,韦德失踪了,已经失踪了三天,希望他能帮她把她的丈夫找回来。
经过考虑之后,他同意了。他根据韦德太太提供的线索,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最终找到了韦德,并将韦德安全送回家。这其中的艰辛和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任务完成之后,他也并没有向韦德太太索取报酬。
在他跟韦德夫妇认识之后,才发现,原来韦德也是认识伦诺克斯的。
在他去伦诺克斯指定要他去缅怀一下自己的那家酒吧时,他遇见了洛林太太,她是伦诺克斯已故妻子的姐姐,她出现在那里就是为了警告他不要在追查那件事情,还质问他接近韦德一家是不是就是为了追查那件案子。并且表示,她父亲觉得那件事情是家丑,不希望被提出来。
顺便提一下,她父亲哈兰.波特是当地的首富,特别有钱有势。
马洛是那种,别人说着,他听着,但他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原则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也不是一个坏人,他有自己的坚持。
后来,韦德在一次醉酒之后,死在了自己家里,而当时只有马洛一个人在韦德家里,当他发现韦德死了之后,就立即报警了。
很庆幸,警察没有认定他就是杀人凶手。韦德的死因还在调查当中,而他也没有闲着,他根据现有的线索,翻阅相关资料,再经过调查,他在警察发现真相的前一天,他知道了所有的真相。
原来,伦诺克斯在英国军队服役,曾经用一个名字跟当年的韦德太太结婚,后来走散。当相遇时,他已经有新的妻子,她已经嫁给了韦德。
之后,韦德太太发现韦德跟伦诺克斯的妻子偷情,韦德太太枪杀了伦诺克斯的妻子。
韦德太太猜测自己的丈夫可能知道自己杀人的事情,出于害怕,她终于也枪杀了自己的丈夫。
在马洛挖掘出真相以后,韦德太太也自杀了。
在警察想极力隐瞒真相的时候,马洛费尽心思将真相公布于众,后来发现,原来这只是警察的一个圈套而已,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黑帮势力一个教训。
故事的,伦诺克斯出现了,此时的他,已经做过了整形手术,跟当年的他差别很大。
原来,当年他逃去墨西哥后,在他朋友的帮助下,给警察上演了假死,几乎骗过了所有人,但不包括马洛。
故事讲到这儿,这本书基本就完结了。
整本书看完之后,我对本书的主人公马洛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不是因为他的主角光环,而是因为他的品格。
他是一个幽默、睿智,而又充满矛盾的人。
他自身并没有多少钱,他做私人侦探就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的。事实上,有些时候,他依然可以分文不取的为别人做事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
他不喜欢不劳而获,比如他收到的那五千美元,他收到之后,就一直放在箱底,充其量,也就是偶尔拿出来看看,但并没有想着要花掉它。因为他觉得他并没有为给他钱的人做什么事情。
他知道在大城市生活不易,可他依然选择放弃小县城的安逸生活,来大城市打拼,坚持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他知道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甚至不知道明天的自己是否还活着,可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洗完澡,安然入眠。
在这个色彩斑斓世界里,不确定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底线。我们不一定要做个纯粹的好人,但一定不要做个坏人。
生活很苦,现实很难,坚持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