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字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一直想看《白鹿原》,结果拿到手上其实并没有一口气看完,中间断断续续不过是翻几页,然后放到一边,就这样漫不经心的,竟然也看了有三分之一。
当我看到看到田小娥死的时候,后面已经没有想看下去的欲望了。之后便是匆匆的一眼一页,囫囵吞枣翻
完了整部书。其实之前在翻评论的时候,忘记是剧评还是书评了,有人说:长工还是干不过老板的儿子。深以为然。但整部剧中,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人:田小娥和冷秋月。
田小娥不必多说,很多读者都把自己的感动和泪水奉献给了她。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小脚女人,身边的人从来都没有把她当人看过,纵然有反抗的意识和欲望,却对抗不过命运。我看到有人讲,从她大胆引诱黑娃偷情的那一刻,她的身上就被悲剧色彩笼罩了。但我认为,她最大的错,是不该出生在那个年代。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开始,对女性束缚的冰冷枷锁越来越沉重,如果说裹脚是对女性生理上的残害,那三纲五常、女德等就是心理上的迫害。田小娥在文章中是一个容器,一个丫鬟,一个时代牺牲品。
接着是冷秋月。在看到剧版的时候,我就对她感到深深的悲哀(书中一笔带过,着重笔墨在她被性欲支配随后疯了)。她是从传统思想中走出来的封建女性,和鹿兆鹏先进思想并不相容,又是父母订的娃娃亲,本质上就站在了鹿兆鹏的对面。她和田小娥其实是两个极端,小鹅是放纵,她是压抑。在那个时代,冷秋月无疑是最佳的结婚人选,她只想守着自己的丈夫生个大胖小子,然后给老人养老送终。如果鹿兆鹏没有收到新学的影响,也许他们会成为幸福的一对,冷秋月如愿做一位贤妻良母。剧中新婚之夜两人鸡同鸭讲,甚至鹿兆鹏回村里当校长的时候也有和她谈谈的希冀,但仍然得不到回响。在书中,她是被冷先生下了药的,至此走上人生的尽头。一朵花,还没绽放,就被掐死在了襁褓中。
就是这样两个可以称得上是相对立的女人却不约而同的走上绝路,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在现当代作家中,成为牺牲品的悲剧女性形象不在少数,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女性悲剧命运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呢?
白鹿原读后感
最近在家闲得慌,,把去年暑假没看完的《白鹿原》刷完了,略有小小想法,特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文章情节结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每个细节部分的描写又非常的精致、缜密、充实,完全是史诗规模和史诗的笔法。
全书描写了一个原,两个家族,三代人,四股力量,五种斗争,六件大事,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于一炉。
表现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进程。
《白鹿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原上的“乡约”,为本地宋代状元吕大焕所作,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三大部分,几乎集中了儒家文化的全部精华。
《白鹿原》中祥和兴盛、无争无斗的原上世界,寄托了作者文化救国、礼仪兴邦的儒家理想。
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小说写残酷的斗争,目的是对斗争予以批评,原上的儒家思想兴盛不衰,很快被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所取代。
白嘉轩不但腰被土匪打断,而且很快被革命政权从组长的位置上拉了下来。
黑娃十兄弟在白鹿原上搞农民运动,地主和乡长都被戴高帽子游街,国民党打回来后,乡长田福贤在白鹿村开反攻倒算大会,残酷批斗并且处决农会干部。
《白鹿原》还批评了共产党内部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例如将白灵这样一位坚定、纯洁的老资深女革命者打成特务后活埋。
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的败坏说明了暴力斗争的恶果的极其可怕。
在《白鹿原》的创作手法上,可以说他已现实主义为主,以史诗笔法叙写人事,又融合了潜意识、魔幻现实主义等其他创作手法。
作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它把叙事的焦点始终对准白鹿原这块西北黄土地上的文化状态和文化冲突,突出地描绘了文化冲突所激起的人性冲突。
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等,以及众多生命在传统礼教压抑下的被扭曲、荼毒、萎谢,展示出白鹿原一片惨烈的文化景象田小娥之死、白孝文的堕落、黑娃的出走等等。
将家族作为民族文化的聚焦点,借白、鹿家族的兴衰变迁,去探索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隐秘。
西方现代主义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在10年时间内将西方现代主义100多年的历史全部上演了一遍。
《白鹿原》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把潜意识、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的手法大胆引进作品中。
如白鹿原上世代相传的白鹿奇闻——白鹿精灵。田小娥死后在鹿三身上的灵魂附体,白灵死时分别向她的祖母、父亲和母亲托梦,朱先生死后化为白鹿飘去等,都给小说增添了浪漫和魔幻的意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急公好义的儒家文化的乡村领袖,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白嘉轩有刚毅的意志。
他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不仅同整个白鹿原上的广大群众一样经历里了兵灾、匪祸、饥馑、瘟疫,而且本人年轻时在婚姻上就遭到六娶六丧的严重挫折。
《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最为壮豪的就是一生中娶了七房女人”。
中年以后更经历了长子白孝文的堕落,爱女白灵的背叛,贤妻吴仙草的暴死,以及自己被土匪打折腰杆等沉重打击。
他腰虽然弯,但头仍然昂着。表现了他刚毅坚韧的精神。他有着慎独的品行。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白嘉轩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对儒家文化中“修身为本”的精义能心领神会和身体力行,坚持耕读传家。
他有仁义的精神。如对长工鹿三。也有残忍的习性,在其宗族范围内,一旦有谁触犯了儒家礼义和族规乡约,他就显得刻薄寡恩,心冷手硬。
甚至是对他的亲生儿子,他也决不手软,严施酷刑,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尤其是对田小娥残忍狠毒。
可见这个最敦厚的长者也是最阴冷的食人者。
这也证明中国历史的每一页虽然都写着仁义道德,字缝里却写满了“吃人”二字。
文中的黑娃和白孝文可以说一个是无根的浮萍,一个是笼中的野兽。
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却有着天壤之别。
黑娃和田小娥是对自由恋爱的落草鸳鸯,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
在匪巢内乱之后有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强行戒烟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
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见弃与革命文化,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置,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
而白孝文和田小娥是鹿子霖的圈套,他成了个无辜的牺牲品,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韬晦之术的大阴谋家。他成了笼中的野兽,心狠手辣。
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
世事难料,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情感被政治思想所阻碍。
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
白灵和鹿兆鹏才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相对于黑娃和白孝文来说是一种超越。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
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灵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
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
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令人惋惜的是,白灵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这也许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
他们两人,就像双飞的蝴蝶,向光明和未来而去!
《白鹿原》中人物的人生各有不同,朱先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清贫正直,令人敬佩,飘逸走过一生。冷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悬壶济世,冷冷的走过一生。
鹿三则是一个本分的农民,勤劳一生,儿子却叛逆,最终杀死儿媳,致疯而死,是个悲剧人物。
田小娥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封建的叛逆者,也是封建的牺牲品。
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
像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
不禁让人感叹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诚然,一个民族的许多秘密都在小说中佝偻着。它们太小了,却又太重要了。就像书中的一样,秘密无处不在。
一部渭河雄奇的史诗,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一生,陈忠实先生用文入木三分,生动形象,人物性格突出。
书的开头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
整个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古老的土地历经沧桑的历史,打磨得千苍百孔。
白鹿原,两代为争夺统治,演绎着一出出精彩的大戏,没有人是赢家。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著作,是一部长篇小说,在这个冬季阅读过后,生发了许多感悟,但在阅读过程中,对待人物的情感漂浮不定,归为两个字“矛盾”。起初,认识并有所了解这本书是通过电视剧《白鹿原》,断断续续的看电视剧后,便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小说,,一些疑惑随着这次精读也有了答案。
在电视剧中,通过对比淋漓尽致的将白嘉轩和鹿子霖的性格,品德,为人处世的方式展示出来,并通过对其孩子,鹿兆鹏和白孝文的描述,铺垫层层迷雾。一位正直公正的人,为何其孩子与其大不相同,一位品德差的人,为何其孩子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通过阅读这本原著小说,将一些在电视剧中未出现的细节细细品味,发现这个世界是两级的,人性是两级的,处在一个矛盾中。
白嘉轩,为人正直,一心为族中人谋取利益,希望族人生活幸福,比如,赞成儿子孝武重编族谱,向田福贤和鹿子霖求情,饶了那几个已经求饶的人,这是珍贵的品质,中规中矩,干一切事情都有其原则,做人有底线,能够理性对待事情,无论是对族中人谁犯的错误,都依据族规进行处置,哪怕这个人是他最为骄傲的儿子。他认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或许是因为严苛的规则,成就了仁义白鹿村的美名。但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物极必反,由于他的严格,不懂变通,只想着儿子成为一位族长即可,使其孩子从小便如其一般,视规则极其重要,哪怕还是个孩子,都按着规则办事,比如称呼黑娃为鹿兆谦。这样的教育,也使其孩子失去了进入新式学堂学习的机会,造成了眼界低,家族高于一切的思想。在我看来,白孝文的由好变坏,并不仅仅是鹿子霖和田小娥造成的,他的死守规则,在天灾面前,儿子走头无路的时候,不接济儿子一星半点,也加速造成了儿子白孝文性情大变。所以,矛盾在他身上尽可体现,物极必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仅仅阻碍了他前进的步伐,更阻碍了其孩子的前进的步伐。
鹿子霖,作为白嘉轩的死对头,无论哪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处事卑劣,对权钱势极度痴迷,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小人,会对他人下圈套,会用阴险手段坑害别人。虽然小说中对其描写的段落并不算多,但从细节方面来看,便会体现其品格行为的低下。,他与人交往随和,与白嘉轩严肃的方式又形成了另一方面的对比,或许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理造成的吧。
这部书中让我对成就一个人的因素的观点发生了改变。都说家庭教育极为重要,但我想说,书本学习或许更为重要。因为书本学习,会开阔一个人的眼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会让一个人看到更多的东西,走更长的路。,两者都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都是白嘉轩的孩子。按寻常的道理来判断,一位正直的父亲言传身教,其孩子必定不会差太多,也应是正直的人。但相反,白孝文由文质书生变为了泼皮地痞。对权势的痴迷,对亲情的冷漠,让人不由得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或许如弹簧一般,压迫之后,便是反抗,在父亲的淡漠与重重压力之下,性格大为转变,露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而白孝武与白孝义,没有当族长的巨大压力,没有父亲对族长的严格要求,也没有做出特别另父亲失望的事,没有受到巨大惩罚,所以并没有特大的反差。,白孝武在当族长之后,心理有了变化,开始与父亲一般,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取肯定,讨得欢心。言传身教,教会的是当族长的能力。
鹿子霖品德不高的人,却有两个为国做出贡献的儿子。与白嘉轩形成了对比。这样的反差来源于鹿兆鹏与鹿兆海去了新式学堂上学,而白孝文,白孝武回到了家中干农活。这样的故事使我重新考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地位。两者都很重要,学校教育,或许会给一个人指向许多条成功的方向,更为重要。
朱先生,在整部小说中是谜一般的存在,充满智慧,对时事看的透彻。在由封建向新时代转变的,他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为民,为国,奉献了自己。
鹿兆谦,黑娃,是鹿三的孩子。我对于他的情感是一波三折。由开始对于他自卑的可怜,到后来他打断白嘉轩腰时的愤怒,到他戒烟,拜师学文的钦佩。不得不说,他在封建潮流中显得独树一帜。
这部书中重要的女性角色,白灵与田小娥。白灵是新时代的代表,而田小娥则是封建的代表。白灵有理想,有抱负,她心中不止于家庭,更有国家。她可以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她不会在情爱面前失去自我,她活的更有意义,她的生命更有价值。田小娥则不同,或许在一些方面,她是有错的,归根究底,她想要的,只是待自己好的丈夫,一个温暖的家。在窑洞里和黑娃的生活,或许是她最幸福的时光。
《白鹿原》这部小说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四个字,白鹿精神。无论是谁,都有着可以支撑自己的精神信念。白嘉轩的祖先留下了勤劳,实实在在的精神。鹿子霖的祖先留下了眦睚必报,读书为贵的精神。不同的精神,造就了两家人不同的人生。这样的精神,是夜里的灯,海上的塔,会给人新的希望,继续前进。,前进的路上,是平原,还是悬崖,说不清楚。但我觉得,精神信仰是一个人的支柱,每个人都应该有,而且要有正确的精神信仰。
整部小说,与其说是家庭的矛盾,人性的两面,还不如说是国家的两端化,一个党取得胜利的不易。由小及大,鹿兆鹏的经历便可反应出党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从农协到三十六军,在到的成功,付出了多少努力,牺牲了多少生命,才换来了这盛世山河。在我看来,对学生的教育,或许可以从阅读这类的小说进入,不仅仅是教材上枯燥乏味的段落,通过这些例子告知后人,不忘使命,砥砺前行。在这本说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胜利来的不易,面对外来侵略,国民党的围堵杀害,封建势力的不认同与抵制,甚至是内部的错误的判断,使其前行变得困难,成功变得困难,的胜利,是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白鹿原》这样的一部小说,不仅仅是对当时代的反映,更是对未来的指引,通过对白鹿两家无休止的斗争,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让人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情感随之而不断变化,让我们有所感悟,得到道理,指引生活。(赵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