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00字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我,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我。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我,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刘畅)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这本书的内容也很复杂,这是一位学生陪伴一位教授走过生命中的14星期的故事。这堂人生课的结业仪式,是老师的葬礼,而这本书,则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论文,这堂课,永远不会结束。
因为老师说过,
“知道么?我死了之后,你说,我听。”
昨天我分享了《我的恐惧清单》,我自己也思考了一下属于自己的恐惧清单。8-10项的内容,我没有一下子写完。因为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恐惧,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在写下来的前几项中,我意外的发现,全部都是跟“健康”有关,一下那就是,我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疾病”和“死亡”。
这也许就是我翻开这本书,看到前面的序言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下去的原因。因为这本书在一开始就说了这样一段话,直击我心
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是啊,没有人不会生病,没有人不会死亡。虽然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却没人愿意去相信。
如果我们可以真正地相信并接纳这一事实,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既然我们都是“向死而生”,为何不好好地去享受,去沉浸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呢。
关于思考死亡的难题,书中的老人这样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知道有人在死去,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书中的老人,也就是莫里教授,他在被诊断为不治之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最大的体会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
在这本书中,教授和学生在14周中谈论了很多深刻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以及的道别。
教授的状态也从一开始可以与学生慢慢地共进午餐,到只能在书桌前聊天,再到去厕所也不能自理(用教授自己的话说“需要别人给我擦屁股”),到需要24小时带上呼吸机,但呼吸依旧十分困难。
可这位老先生由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十分幸运。因为在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后,他有时间去与家人,朋友,学生一一告别,他与他们分享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对于生活的热爱。他在生命的,依然会被美妙的音乐感动,为大自然四季的神奇变化而感动。他说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
在生命的,学生问莫里教授,如果他有一个健康的24小时,他希望如何度过一个完美的一天?
教授的回答却十分简单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你看,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
完美的一天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顿营养而美味的早餐,与朋友和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还有去做那些真正热爱的事情,睡个好觉。这与金钱,与荣誉,与地位,与大房子,豪车,还有各种名牌服饰和包包没有一丝关系。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真真切切的给予爱和感受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对于这句“相爱,或者死亡”,我想,这就是说只要你在给予着爱,在感受着爱,那你就是真正活着的。因为莫里教授说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
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父亲走后,重读《相约星期二》,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压抑的感情不断释放,最终泪流满面。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14周里,与生活讲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为陌生人遭受苦难而伤心流泪,向他的学生米奇分享关于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人生重要课题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释然了。
去年11月份吧,当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剧上升,药效渐渐下降,父亲的身体也在慢慢变差,最终在大年初一肠胃出血之后,我意识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来了。而这个情况又不能和母亲说,也没有和哥哥姐姐说,真相除了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毫无意义,只能期盼奇迹的降临。父亲最终在今年5月中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摆托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的一个月里,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床照顾,而我远在天边,只能每天打电话问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挤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发来的消息,说医生建议我们办理出院手续回老家,我意识到该来的还是要来了,但也没想到却是那么突然。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紧办完交接清楚,乘坐当天傍晚的航班赶回家见父亲一面,没想到还没登机,就收到父亲离世的噩耗,直到现在也没能原谅自己。
父亲走后,自家兄弟帮忙张罗料理后事,我赶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亲静静地躺在纱帐里,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绝的母亲在屋里卧床不起,由姑姑婶婶们陪着,说话有气无力,看到我回来之后,不禁放声大哭,念叨着父亲弃我们而去,而我从此就变成了没有父亲的人了。屋里哭声阵阵,为了不让母亲再分心担忧我们,我只能故作坚强,强忍泪水,握着母亲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时此刻再华丽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诉母亲还有我们在。来到灵堂,掀开纱帐,看着父亲的遗容,泪水在眼珠里打转,强忍着低声啜泣,俨然一个没心没肺的不孝子。随后与叔叔合计着各个事项,得知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回到大厅,一直坐着直到天明。
料理后事,安顿好母亲之后,怀着复杂的心情返回这边。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行尸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个人跟丢了魂似的。父亲生前,我一直安慰开导他,看开点,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异常的指标,试探性地问我病情怎么样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导他,从最积极的方面去解读各种化验和检查结果,有时自己竟然也差点信以为真,以为奇迹会出现,最终证明只是自欺欺人罢了。父亲走后,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摊上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也时长会责怪自己,为什么在父亲身体有异样的时候带他去体检,也很恨自己没有能力去尝试疗效可能更好的治疗药物,以为自己做的是“理性选择”。
以前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会提及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想到一语成谶,也许真的是只有经历过,感受过,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才会去做出改变吧。现在所能弥补的,只能是多打电话陪陪母亲聊天,督促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走路健身活动筋骨,每年做好健康体检和高危疾病的筛查。家人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