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拖延的习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必须赶在十二点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吗,不是,因为我总在赶在时刻来做完。于是我的生活慢慢变成了“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总是在等待的压力来帮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详细的分析了拖延是什么,拖延的各种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维方式,应对拖延的方式。这本书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很强。
拖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拖延症者思维的剖析,我们都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书中的看法很新颖,“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败,所以一直迈不出第一步;我们这一天一直在记挂着一件事没有完成,我们却玩手机到半夜等等;身体不舒服,总想着明天去医院,结果明天复明天拖成了重症;抽烟者咳嗽严重,天天想着明天戒烟并开始锻炼身体,但因为拖延后果严重;计划着今年读十本书,但年终发现,新书一页都没有翻开。
《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这些问题都能克服。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什么是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他不难受,不自责,不纠结,也不想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情况就不叫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而且在心理上他不能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想要改变而没有改变,这种心理矛盾导致的痛苦,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掉入一个叫做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漂亮地完成任务。他一直处在这种想的状态里,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脑锁住的状态,他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他一边拖一边伴有极度的焦虑,到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他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就直接放弃,这整个过程特别的痛苦。
这种状态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自我攻击、自我毁灭、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越做不好,越完成不了目标,他对自己下一个目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挫败的闭环,到这种心境它会投射到外部,开始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觉得身在地狱一样。
有人对拖延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的原因毁掉自己生活的一种行为。
第二部分
1.生理上的原因
在15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需要一个遇到东西就吃、吃了就睡,遇到奇怪的东西就怕,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本能的就躲,没有任何追求,不需要自控力的大脑。
所以,在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要树立起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自责,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谁都一样,没啥特别的。
2.心理上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是恐惧,也就是害怕。
害怕本来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很好的一种工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估计他都活不了多久,要么他已经挂了,要么他就在监狱里面。
A.害怕失败
拖延的人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念
自身的表现=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下的观念,就是一次考好了,所有人都说你厉害,聪明,有出息,感觉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了。一次考不好,这个人瞬间就被踩成肉饼,就是无能,不用功,蠢货。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表现上的浮动太正常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失败之后它才能出成绩。
错误观点引起的害怕,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他们就开始告诉自己说,你看,我不是没有能力,我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B.害怕成功
这种类型通常都是有家庭问题,这样的家庭他倾向于怀疑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样慢慢的就会让这个孩子也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就是每次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万一父母说的是真的咋办,万一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咋办。那为了不看到的结果,他们就开始拖,拖着不完成。
C.对掌控权的恐惧
当我们被强加着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躲避,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问题。
你看我们在做自己心里想做,自己决定做的那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有内部动机;用外力强加着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说的还是别人给钱,或者是形势所迫,这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行动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去满足这个动机。
如果是内部动机,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去做,那我们肯定就有动力去做。
可是一旦对方要求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外部动机,那么问题就是从我们是要满足自己还是要满足别人,如果这个需要满足的人他不是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这个时候动机就会彻底消失,没有动机自然就不想做,就开始拖。
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很有动力;我们讨厌的人让我们做事情,我们肯定就要拖嘛,是吧?
3.思想上的原因
完美主义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它也分行动上的完美主义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差距非常地大,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是说,他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获得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可就惨了,他们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那个脑海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就是不愿意面对眼前这个东西。
比如雕刻一样,同样是一块石头,行动的完美主义者他脑袋里面有一个画面,然后就开始动手雕,一点一点地磨。到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和脑子里面的想的不太一样,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那第二种就不一样了,他不做,他一直想,而且他一看到这个石头他就烦,因为这和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雕像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到时间到的时候,他连石头碰都没有碰一下就决定放弃。然后他就相信,在遇到下一块石头的时候,一定要雕得比第一块石头还要漂亮。
你看,他又定出了一个更高的更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行动力就越差,那做得越差,他就越容易放弃,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挫败机制。
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挫败,自我挑衅,自我挑剔,他会投射到外部的环境,成为他应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看什么事情他都不顺眼,像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
所以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很难相处的,你看他们对自己就很讨厌,和自己就不能好好地相处,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了。
说到底,拖延症它就是一个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那怎么样调动这个我的智慧,改善拖延症呢?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至日期呀,他就整整拖了二十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呀。
没有截止日期啊,就很容易陷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他感受不到一种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
所以说设置截止日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环境
就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认真写作业怎么办?肯定是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面,旁边肯定也不能放动画片,不然的话他就坐不住。
所以我们在需要完成一些高度专注的事情的时候,就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面。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还有限的,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意志力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所以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第三个方法是心法的转变
拖延症的人他往往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预期太高了,那我们就要做一种心理上的转换,就是从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东西转换到我要做一个最烂的东西。
其实,拖延症的人他并不是能力弱,往往他们都挺强的。他们最难的就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旦他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效率其实还挺高的,所以对拖延症的人来说,降低预期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要炒个菜,就告诉自己,我要炒一盘最难吃的菜;如果说要写一篇文章,就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废话连篇,让所有人都抓狂的文章。
这样预期一调整,他就很容易开始,心理就容易放松,反正就这样,也没啥,是吧?认真,尽力就行了,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能控制的事。
像这样把对结果负责的这个责任推出去,我们只对过程负责,如果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好多事情它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拖延症它本身就不是个病,它也不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它其实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地调动我们的精力,调动脑袋里面那个理智,让它来帮我们做事。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一刻完成,因为在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