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葛梦缘)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1500字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一个像写诗一样写高深的物理理论的物理学家。在阅读《时间的秩序》之前,需要我们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时间?会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定义的?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将来?这些烧脑的哲学问题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一、时间的崩塌颠覆对时间的认知

  通常我们认为时间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均匀流逝,独立于其他事物,从过去流向未来。作者的观点是,这一切都是错的,时间并不存在。作者秉持科学家的严谨,用事实和实验说明了时间根据高度与速度延缓、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时间与引力场的关系、不间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基本方程无法识别时间的方向、熵与模糊的关系等一大波听不懂但记住结论就好了的高深内容。像空气一样理所的时间其实并不存在,简直颠覆、摧毁我们的认知。这与我们的直觉体验截然相反、与我们也已建立的物理学、数学、甚至语法等知识体系相抵触,,用作者的话来解答是“努力吧,如果还能够出于理性的话,无论有多困难,正确的选择还是应该接受。”

  二、没有时间的世界量子时间是什么?

  如果时间根本就不存在,那我们经验中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时间是我们自身的产物,是我们自己带来的,本质上和宗教人士心中的神没有区别。

  没有时间不代表一切是静止的,从量子的视角观察,世界不再由物体组成,而是由事件组成,我们所理解的物体不过是量子世界更长久的事件而已。最坚硬的石头也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也在变化当中,也可以看作是力的瞬间作用;世界不是物体的墙,而是事件的网。

  我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完全的,我们用模糊的方式看待世界,而量子不确定性也加重了这种模糊,正是这种模糊,和我们对模糊的近似,让我们产生了时间的知觉——以为有一个在全宇宙平均流动的时间,但这种感觉终究是一种错觉。

  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的更远。如果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一切皆时间,时间之内别无他物。

  三、时间的来源重新定义时间

  时间来源于我们的无知,源于我们模糊的看待世界,源于熵增。

  让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没有低熵,能量会稀释成同样的热量,世界会在热平衡状态中睡去,过去与未来不再有分别,一切都不会发生。存在的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熵较低。

  宇宙的形成就是个逐渐无序的过程,让世界上的事件得以发生的,让世界书写其历史的,是万物不可遏制的混合——从少数有序的状态变为无数无序的状态。整个宇宙就像一座缓慢倒塌的山,像个逐渐瓦解的结构。熵在过去比较低这一事实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它对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十分普遍也很关键过去会在现在留下痕迹。

  过去与未来之间区别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宇宙在某一个角落有着相对地低的原初熵值,演化生成我们所知的一切,也许只是偶然。最重要的是,宇宙推动我们所知的一切的熵,是相对于我们所在的小世界的,取决于我们带着模糊的视角。“对时间的研究最终只能将我们交还给自己”,无尽的熵增,不但造就我们在时间长河的一段逆旅,更在脑神经元网络遗下线索,在人群中互相影照,编织成每一个人的身份。终于,时间不但重生,更在我们的存活中流动。”Ridiculous the aste sad ti,stretching before and after,”艾略特的慨叹,就是“我们在时间流逝中所能听到的”。

  罗韦利对于时间的结论就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的特定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人类依赖于熵的增加,被固定于时间之流。“银链折断,金罐破碎,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归于地。”这样很好。我们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对我而言,这一切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罗韦力,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为时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决定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描写物理学的书,本书的内容可以改变我们思考时间方式。

  一、时间统一性和方向性的消失

  在我们生活当中理所的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用着同样一个时间,其实不然。比如你联系一位身在纽约的朋友,你通过视频看到她现在的动作和她自己本身的动作也差了几纳秒,可能这个时间的差距非常小;假设我在一个遥远的比邻星b上,光从我这里到你那里,需要花四年的时间,那你用望眼镜看到的我应该是四年前的我在干什么,所以时间是没有统一性的。那时间为什么没有方向呢?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宇宙未来的形态,同样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几亿年前的形态,所以时间也没有方向性。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时间。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比如关于宇宙,物理学家公认的是宇宙的“熵”在增加,物理学家在研究“熵”增加的时候也是以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比如说宇宙在刚生成之时“熵”是很低的,相对于那时候来说,宇宙的“熵”确实是在增加。作者用扑克牌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复杂的原理,比如你手中有12张扑克牌,前六张是红色,后六张是黑色,这个时候你洗一下牌,有的人肯定会说这牌变乱了,由有序变成了无序,这样回答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牌的颜色上,如果你把关注的点放在牌的数字上,那可能是一个由无序到无序的过程,所以作者认为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

  二、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生存呢?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事件是动态的,物体是静态的,所以世界是由事件组成的,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有了时间。作者还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为什么茶叶刚好长在爱喝茶南方呢?为什么梅子刚好长在爱喝梅酒的江南呢?真相是因为南方人爱喝茶是因为那的茶叶好而且多,江南人爱喝梅酒是因为梅子只生长在江南。

  三、特殊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力用较为专业的知识来探讨物理学,与普通科普物理学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加入了艺术的形式,在每次探讨的问题之前都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描述,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比如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讨时间的崩坍时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爱的舞蹈交织,如此优雅的女子,在这清澈的夜晚,被月光亮”。

  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作者卡洛·罗韦力将对时间的探讨和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作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模糊认识才让我们有了现在对时间的概念,要从量子物理这样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间、我们所遵循的规则可能都不会成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才会滋养了许多哲学和宗教。

  四、

  作者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在特定的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作者也用富有艺术性的描述进行了---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当中需要我们拥有这种探索的精神,并且值得我们奋斗一生,直到死亡。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这样我们就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