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议论文阅读(二)专题复习

中考 2023-02-04 12:58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议论文阅读(二)专题复习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 王恒林
 
  复习目标
 
  1.学习掌握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理清思路,归纳要点,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培养议论文的自学能力。?
 
  2.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进行语言运用训练,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点拨】?
 
  1.学习掌握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
 
  2.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一、巩固训练指导
 
  (一)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4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1.(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意思对即可得分)
 
  5.(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学会拒绝》
 
  ①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荫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黑暗的诱惑,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
 
  ②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清高的典范。他于四十一岁时拒绝了官位俸禄,归隐田园。拒绝,让他得到了心灵最终的归宿。与之相仿的隐士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不问世事,以梅为妻,以鹤为予,在宁静的生活中悠然自得,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
 
  ④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会遇到藏在海底的暗礁。触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拒绝失望的心理。诗仙李白官场失意后并没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调整情绪。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地让自己脱离了许多仕途失意者无法脱离的苦海。
 
  ⑤,世上许许多多诱惑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衣,也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了诱惑,坠入了深渊。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拒绝。
 
  ⑥清代大贪官和坤便是一例。和砷一生贪赃枉法,家中累积的财富不可胜数。正因为他对钱财来者不拒,换未了他人生的悲哀——嘉庆赐死,家产查抄,他一生费尽心机,换来的不过是一卷破席,更多的则是后世的唾弃。他不是愚昧之人,却做了让自己身败名裂的愚昧之事。在钱财的诱惑面前,他没有学会拒绝。
 
  ⑦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
 
  ⑧学会拒绝吧!让我们给自己的航程点亮明灯,带上我们快乐的心情,还有明天的希望,顺利远航。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
 
  2.文章第⑥段引用和砷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4分)
 
  答
 
  3.(1)“陶渊明拒绝了官位俸禄”“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你对此有何评价?(2)作为学生你觉得我们应该拒绝什么?请举一例,并说说理由。(6分)
 
  答(1)
 
  (2)
 
  1.学会拒绝,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生活更加美好。(回答“学会拒绝”或“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得1分;回答“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得2分)
 
  2.内容上,从反面证明了不懂得拒绝不良诱惑的后果;(2分)运用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逻辑更严密,文章更具说服力。(2分)
 
  3.(1)他们生活在黑暗的封建时代,他们的拒绝表现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满,表现了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言之成理即可,3分)在今天这种民主进步的社会里如果一味拒绝,就会失去实现个人价值和对社会员献的机会。(额外加2分)
 
  (2)示例拒绝懒惰,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懒惰会虚度光阴,使人意志消沉,难成大器。(本题为开放性的,举出例子得1分,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共3分。)
 
  (三)读“磨脑子”的书
 
  ⑴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⑵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⑶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⑷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⑸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⑹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1.这篇议论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3分)
 
  2.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3.读“磨脑子”的书,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4分)
 
  4.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及一些说法,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
 
  1.(3分)采用总分式的结构。
 
  2.(4分)“现成的肉”喻阅读时无须“磨脑子”的书。(或答“现成的肉”比喻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亦可给分);“烂杏”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意思相症即可给分)。(2分)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他使抽象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活泼,增添文章的可读(只要说出一点表达效即可给2分。)
 
  3.(4分)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能够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是与智者的对话。(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4.(4分)赞同与否均可,只要言之成垣、持之有据,表达准确、简明即可给满分。
 
  (四)《人生的标点》
 
  人生的标点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②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⑤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拓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了我最珍贵的感受。
 
  ④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向人生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重振的勇气。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⑤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我兴奋地发掘,我应有的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爱。
 
  ⑥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也就是这过程。”
 
  ⑦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求“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己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把贝壳留绐了沙滩;       ,        ,       。
 
  ⑧我,虽然没有得到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了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⑨我相信,我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竖立的感叹号!
 
  1.从全文看,文章以“人生的标点”为题有何用意?(2分)
 
  我的理解
 
  2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是什么?它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分)
 
  我的理解
 
  3.依照文中划横线句.用“曾经的历程就像………虽………但”的句式仿写。(2分)
 
  我的仿句
 
  4.品析文中划渡浪线语句的内涵。(2分j
 
  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
 
  我的品析
 
  5.请发挥想像,你觉得人生还会是什么标点?说说理由。(2分,
 
  我的想像
 
  1.表明文章借标点符号的外形特点和不同作用来揭示人生的哲理;,以标点喻人生,使文章的说理更生动、更形象。(2分,意近即可)
 
  2.第一问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第二问人生贵在追求与奋斗,人只有在不断的追求与奋斗中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4分,每问2分,意同即可)
 
  3.示例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大阳,虽己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2分,句式、内容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4.每个人应该用宽厂的胸怀容纳别人的过错,用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2分,意近即可)
 
  5.示例人生是书名号,因为在人生的书册里留下了我们追寻梦想的足迹,书写了我们铸就辉煌的历程。(2分,能举出其它的标点符号,且言之成理亦可)
 
  (五)阅读《幸福是0.25》
 
  幸福是0.25
 
  理由
 
  ①“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关性为0.25。”
 
  ②上面的话引自弗恩海姆与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这是许多学者向许多国家的许多人,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的结果。也就是说,金钱和幸福之间有一点儿关系,但关系并不大,用学者们的话说是“轻微的正相关”。这轻微的关系又有讲究。假设人们对幸福的满意度为一条纵轴,而金钱收入为一条横轴,两轴相交的起点为零。当人的身上一个大子儿也没有的时候,幸福满意度确实很低,几近于零。一旦人们手中有了钱,也不需很多,简单说来就是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境,只见坐标上的那条曲线“嗖”地蹿了上去,很快又成为一条水平线,任凭横轴上的金钱收入增至百万、千万、亿万……而纵轴上的幸福满意度却不再上升,这就是所谓的金钱边际效应递减。
 
  ③人文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成果有着很大差别,即前者从来都难以就同一科研课题得出相同的结论,就连相近的结论也难得一见。人文科学的实验条件存在许多变量,调查手法也不易规范,得出的结论往往七嘴八舌。,对金钱与幸福关系的研究,却英雄所见略同,并表达为清晰的数据。数据说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非以前我所想象的那么严重。
 
  ④细细品味,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倒十分贴近。幸福不幸福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再加上人的个体也有差异。某有钱人不一定有一个好胃,山珍海味未必吃得够香;某没钱人不一定身子骨羸弱,五谷杂粮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您能比较硬板床和席梦思的幸福指数吗?那得看谁睡在上边。即使住进帝王式的庄园,享受超豪华装修,睡在高科技大床上,如果患有失眠症,睁着眼睛等天亮,那滋味也不好受。
 
  ⑤人文科学并不是提倡“安贫乐道”,这句成语有个相对应的说法,就是“满意的矛盾状态”,那是人们无法掌握自身命运后的一种无奈。,科学和现状都证明幸福还有其他来源。人生在世,只要无衣食之忧,幸福的空间就广阔了,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以工作为乐,有的人以天伦为乐,有的人以跳舞扭秧歌、看足球下象棋、养宠为乐。如果你信奉如足者常乐,那金钱的边际效应拿你一点儿没辙。吃饱饭拍拍肚皮,神游神侃神琢磨,古今中外寰宇任逍遥。
 
  ⑥金钱在幸福中所占比例之低,是命运给人一次接近平等的机会,人生的本义毕竟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能不能享受上苍的这番美意,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与修养。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12期)
 
  1.你是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的?(2分)
 
  我的理解
 
  2.作者在论述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时,是从哪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的?(2分)
 
  我的概括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说“数据说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非以前我所想象的那么严重”。推想一下“我”以前是怎么想的?(2分)
 
  我的推想
 
  4.请以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为观点,写出你平时积累的正、反两个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2分)
 
  我的论据
 
  5.班级要召开一次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拥有金钱就有幸福”,你作为反方,准备选用本文中的哪些观点和论据与他们辩论?(3分)
 
  我的观点
 
  我的论据
 
  1.幸福与金钱的关系中,它们的正相关只有0.25,即幸福不幸福主要不是由金钱决定的。(大意对即可)
 
  2.一是从学者的理论方面展开的,二是从我们生活常识的体验方面展开的,从理论到实践说明观点的正确性。(大意对即可)
 
  3.“我”以前想的是金钱对于幸福起了决定的作用。(大意对即可)
 
  4.马克思生活很贫困,但他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他感到幸福;延安时期物质匮乏,但战士们却无比乐观;许多犯罪分子攫取了大量钱财,但整天提心吊胆,生活对他们来说并不幸福。(大意对即可)
 
  5.观点金钱并不能决定幸福。
 
  论据患有失眠症的有钱人,住进豪华宫殿睁眼等天亮,他并不幸福;普通百姓以工作为乐,以天伦为乐,以跳舞扭秧歌、看足球、下象棋为乐,他们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