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2019年中考: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考 2023-02-03 18:34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以自由贸易代替实物配给制。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

  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

  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5.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了“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