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中考 2023-02-03 18:34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繁荣与开放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长安。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

  2、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时)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②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③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④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大运河要给予肯定)。(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时)

  1、诞生(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2、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

  四、隋朝的灭亡(618年):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①都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②都创立了重要制度(秦中央集权制;隋朝科举制度)

  ③都有闻名世界的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④都因暴政而亡;⑤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3、隋朝兴亡的感受(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1、治国思想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镜子)

  2、唐太宗治国措施

  ①政治完善三生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完善科举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②经济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4、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三、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措施①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②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2、影响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1.统治措施①政治上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都出现了繁荣盛世局面,共同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统治者勤于政事,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重视吏治等。

  启示政治清明稳定,社会就会发展,否则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

  4.统治者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强?要爱惜百姓、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重用人才、保持社会安定等。

  初一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唐朝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唐朝出现曲辕犁和筒车(灌溉农田))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有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安定;②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③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政府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二、民族交往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一样,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三、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兼容并蓄。

  四、文学艺术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1、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书法①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②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3、绘画①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特点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②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

  4、唐朝时文化繁盛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遣唐使①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②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播佛经和唐朝文化(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作用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玄奘西行①贞观初年(唐太宗)。②目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③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④口述成《大唐西域记》。价值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鉴真和玄奘身上有哪些精神?

  对理想执着,坚持信念,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根本原因);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唐朝中外交流的启示①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收他国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②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6、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对外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

  微课|七下.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③节度使势力膨胀。

  2、时间、人物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

  3、影响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黄巢起义

  (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