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老师家长不可不知的十大教育原理

中考 2023-02-02 18:56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

  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专家听了愕然。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谈不上是人才”观念。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谁是人才,令人思考。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

  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

  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鼓励有多大的力量呀!教育者要善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不吝啬鼓励,合理鼓励,合理表扬,夸奖学生很重要。切忌歧视和奚落。

  五、体贴法则——白开水原理

  现在的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体贴入微,生怕孩子没有穿暖,吃饱,倾尽其所能满足孩子要求。就说给孩子喝的饮料吧,什么百事可乐,健力宝,红牛,一要俱应。这种倾向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教育者要学会给孩子一杯白开水。解渴用白开水,自然是最好的饮料,而且还要适当供应,开始用小瓶品之,这样孩子才会细细品味,并形成一种渴求,假如总是让孩子一味喝个饱,到后来自然变得是食之无味,没有了吸引力。教育者要善于理解孩子心理,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大胆表扬又要多加提醒,让孩子在饥饿中保持新的欲望。

  6.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懂孩子的奥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唤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爱心反而变成害,会逼出坏孩子。好孩子的特点是不浪费脑细胞,很安静。人不安,心不静;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安静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绿油油的,没有好收成都难。

  父母有好思维就能唤醒好孩子,有坏思维就会逼出坏孩子。好思维和坏思维的本质区别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缺点!父母把孩子的优点看成百分之九十九,孩子被赏识,即使批评,孩子也知道你是为他好。百分之一是留给孩子的成长空间,永远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成功教育的结果是噢醒好孩子,失败教育的结果是逼出坏孩子。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

  7.先觉醒,后唤醒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旦发生改变,孩子的命运将产生巨变

  婷婷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讲,当时我看了一本名为《幼儿才能开发》的书,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用教孩子说话的方法,1年内培养出700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

  我想铃木先生能把智力正常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我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神童呢?

  婷婷还是原来的婷婷,没有变;可读过这本书后,我对婷婷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交认为双耳全聋的女儿只要长大有口饭吃,我这个做父亲的临终就能眼闭了。而现在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在我女儿幼小残缺的身体中。

  希望天下父母通过我觉醒后教育女儿成长的经历明白我们不能选择孩子的天赋,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孩子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旦改变,孩子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8、强迫只会换来抵抗

  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有此父母让孩子学习,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求知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却在父母的逼近下异化了。孩子从天生的爱学习,变成了恨学习,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典型的强要老母鸡吃米,不想吃的硬给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坏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只盯着分数。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9、说你行,你就行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

  孩子动作慢,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们看成是未成的细心,是粗中生细;孩子胆小,我们看成是未来的胆大,是小中生大;孩子成绩差,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好,是差中求好;用这种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孩子就不怕犯错了,现在的不行就会变成未来的行。

  越是胆小的孩子,越渴望胆大;越是粗心的孩子越是渴望细心;越是动作慢的孩子越渴望动作快;如果还讲他胆小,粗心,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是负面强化。就像头发少的人谈秃子问题,谁受得了?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恰恰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规律。父母的教育言行要多一些正强化,少一些负面强化。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孩子在父母的赏识激励下,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

  10、找感觉,尝甜头

  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

  唤醒好孩子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找什么感觉呢?找好孩子的感觉!要不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状态下快乐成长。

  好多父母以为考高分的孩子是天才,其实天才是一种生命状态。状态好就是天才,状态不好,天才也会变成蠢材!

  第二招是尝甜头,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现在父母的教育老给孩子吃苦头,过分强调孩子努力了才能成功。怀疑孩子不努力,响鼓还要重槌敲。于是问题出来了,父母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和不足——“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唠唠叨叨,非把孩子搞得恢溜溜的,以为尽到责任了。而我教育女儿的特点是让女儿尝成功的甜头,因为对孩子而言,成功了才会去努力。父母对孩子应该“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好孩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觉,就能成为天才。

  11、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

  贵州有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生活在物质生活非常富裕的家庭里。就是这一对漂亮的小姐妹却3次下毒,最终把父母活活毒死在自己面前!为什么?

  我到监狱去探望他们,看着她们单纯可爱的样子,黯然泪下,是父母自己不懂孩子,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我要他们为天下父母写一段话,她们流着泪写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像朋友一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精神需求。”

  她们当年所有时间都被爸爸妈妈控制得很死,没有丝毫自由的她们求爸爸妈妈“能不能给我们一点自由?”妈妈火了“你们要自由,就和那些穷孩子一起去过吧!”啥都有,没自由的孩子就像是一颗颗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其实父母该给的没有给,不该给的给得太多。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像翘翘板一样,严重失衡了!

  12、不要让“好孩子”成为负累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关键。

  父母用近乎神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自己都不完美,却想让孩子完美!孩子不能被唤醒就是因做好孩子太累太累了。

  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往往不允许失败,跌一跤也不行。孩子犯一次错误,一次考砸了,老师,同学,甚至爸爸妈妈都瞧不起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不累呢?因为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花早开有早开的美,迟开有迟开的美,各有各的好,迟开的花也许更美。可父母缺少“花苞心态”,别人的花开了,我们的花还没开?掰开来,结果成了死花!

  父母对待孩子不能苛求完美,对待成绩差的孩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要让好孩子感到太累,允许孩子犯错,心灵舒展的孩子才真正受学习,学习起来才有后劲!

  13、大拇指,竖起来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让我们竖起大姆指!

  我身上的其他肌肉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肌肉特发达。女儿从小到大,只要我在她身边,我的大拇指总在她面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父母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

  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而许多父母根本不会对孩子竖起大拇指。一次我在一所工读学校作报告,一位满脸泪痕的母亲对我说,“周老师,如果早几年听您的报告,我的儿子就不会进工读学校了,我那时不知道教育孩子要竖起大拇指。”母亲悔不当初“为了让儿子专心做作业,我们什么哄吓招数都用过了,还是不灵。一招,儿子做作业时,我和他爸轮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逼他。结果学习没上去,倒把孩子逼进了工读学校……”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为我们竖起大拇指!

  14、优点不说不得了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孩子的无形生命像一棵棵的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也有疯枝(缺点),父母抱怨的目光盯着不长果实的疯枝,疯枝就会疯长,父母赏识的目光盯住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硕果累累。

  父母习惯性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希望孩子动作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得到了强化。往往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赏识教育的观点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15、豆腐嘴,铁心肠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态度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脾气犟。其实是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结果。

  父母批评起孩子来,嘴巴象刀子,丝毫不在乎孩子的尊严,孩子一哭二闹,父母又心软得像豆腐,再苛刻的要求也满足。于是孩子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发现原来爸爸妈妈都是纸老虎!孩子无形生命营养不良,就会转向有形生命索取,这也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对父母的物质要求越多的原因。“刀子嘴,豆腐心”反映了赏识教育的“跷跷板原理”,孩子有形生命的一端高高翘起,而无形生命的一端严重下坠,孩子的心理失衡了。

  赏识教育提出豆腐嘴,铁心肠。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态度要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原则就像高压电,说不能碰就不能碰。但态度要平静而理智,而不是践踏孩子的自尊,用情绪伤害孩子。

  父母嘴巴不节制,用发泄情绪对待孩子,不坚持原则,则他们在孩子面前是毫无威信可言的,他们只能教育出任性,顽劣的孩子。

  16、把挫折,当存折

  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不怕失败,给孩子人生的智慧;把挫折,当存折,化苦难,为宝藏。

  一个小姑娘,刚学溜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还是摔得四脚朝天,小女孩伤心地坐在地上,眼泪汪汪地看着周围的人优美的姿势。这时,一位大哥哥把她扶起来,亲切地说“小妹妹,溜冰就要不怕摔跤。从现在起,你准备好了,摔50次跤你就学会了。”

  于是,小姑娘勇敢地站了起来,1次,2次,3次……

  每多跌一跤,小姑娘知道自己离成功更近了,数到第21次时,小姑娘再也不用往下数了,因为她已经学会了。

  不害怕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了一步,因为孩子已经看清了失败的本质,现在的失败就是未来的成功。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婷婷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17、把成功,作驿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胀,失败了压抑;专心成长的孩子,经得起挫折,充满了幸福感,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是从古至今父母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如果用成功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成功了,容易自满;失败了,又没有后劲。看成绩,论名次,让大多数孩子都沦为了人下人。人下人的孩子很压抑,他们都感到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有些孩子只是成绩好,就以为一好百好,成了人上人,目空一切,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有些孩子一会儿人上人,一会儿人下人,这样的孩子更痛苦,就像玻璃杯,一会零上40度,一会零下40度,搞不好就会爆炸,小小年龄变成了人外人。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的孩子,都是你恨我,我恨你,恨来恨去恨自己,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社会不满,内心发出的声音也是我恨你。

  赏识教育提出把成功,作驿站,每次成功,都是成长路上的一个休息点。

  成功容易停止,而成长是一刻不停的。孩子的一生,都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

  父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孩子的生命状态就舒展了。

  18、玩是学,学是玩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玩和学习其实是一回事,爱玩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孩子,会玩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玩成师,苦成匠玩可培养出大师,苦只能生产匠才。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师都是玩出来的。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种学习。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贪玩而给孩子任何的指责,这是一种罪过。孩子博览群书是贪学习,玩电脑也是在贪学习。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呢?因为我们把学习和玩分开了,把学习变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还不让孩子玩,结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压抑成了强化,禁止反而是一种诱惑。玩,就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学,让孩子安安心心地学。这样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千万不要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应和孩子一起“玩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9、重过程,轻结果

  好多父母芝麻捡了不少,西瓜却丢了。

  一时的学习成绩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往往过分看重分数这个芝麻,而丢了孩子的生命状态,“我是好孩子”这个西瓜。

  父母经常把“考了多少分?”挂在嘴边,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惩罚孩子),结果将教育异化了。

  我见了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的无形生命有“心结”,我会千方百计帮他化解。我始终让女儿的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情好,就会快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懂得教育规律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科学的,孩子学习得开心,生活得快乐,成绩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规律,有好过程不愁没有好结果。

  20、打就好?拔就高

  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肯定高?但农民为什么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疑惑。

  这好像是问农民能不能拔庄稼?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绩一定好。

  农民为什么不拔庄稼?因为他们懂得规律,拔高的庄稼是假的高,因为根断了,没有生命力。

  同样,打出来的好成绩,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惧中学习,甚至是恨学习。这样的学习好,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没有后劲。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把打孩子,骂孩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真应该像农民种庄稼的态度要按规律!

  21、先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

  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后升华接纳是前提,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无条件地全接纳。

  孩子考试就像当初学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励他、扶起他,他一定会走得好的。

  但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态度出了大问题。

  要反过来学习,对待孩子学走路的那种态度,越是孩子跌跤的时候,父母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

  但只接纳不升华,就变成了纵容孩子。接纳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怕,保持了自然,这还不够,还要主动升华,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结症,走向成功。

  22、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很久以前有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总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公鸡,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学公鸡“喔喔”地叫,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他的病。国王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赏。一个流浪汉揭了榜,他向国王保证“治不好,你就杀了我的头!”流浪汉一看王子,两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鸡!我也是!”,说着他就下钻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着“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着跳,扮了几天大公鸡后,流浪汉和王子融进去了,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汉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钻了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就这样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进去、和孩子心灵相通了,好孩子就会被你诱出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23、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现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坏,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没人帮他们及时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结。心结有点儿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里,几天不排出去就已经吃不消了,更何况是经年累月的心结,越来越多的心结不能及时化解,长期郁结,“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筑了一个牢房,孩子的心灵在地狱中煎熬,走不出来。

  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受伤害,越容易形成心结,甚至走向心牢。我研究发现,90%以上成绩不好的孩子绝对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结问题、心牢问题。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烦恼,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化解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快乐轻松地成长。

  24、抚创伤,疗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任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

  赏识教育“好孩子快乐营”里有一个叫林必成的10岁孩子,大家都说他“林必成林必成,出口必伤人”,她说的每一句都像刀子,说得你心口疼。老师、父母都拿她没办法。

  我问她“必成,在这里心情好不好?”

  “不好!”

  我又问“孩子想不想和周伯伯谈心?”

  “不想!你讲话老土”

  我不慌不忙“孩子,你身边有没有好人?”

  她头一扭“忘记了!”

  “孩子,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你身边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坏人?”这时她好奇地盯着我。

  我告诉她“因为你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你心口疼,伤害人,攻击人,搞平衡,对不对?”孩子呆了“其实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伯伯知道你受了太多的委屈。”孩子一听到“委屈”两个字,眼泪就出来了。紧接着我又问“想不想和周伯伯谈心?”“想!”“想不想跟周伯伯交朋友?”想“……后来林必成成了”好孩子快乐营“里最优秀的孩子。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任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他们是披着狼皮的羊,只要把狼皮扒掉,可爱的小绵羊就出来了。

  25、高目标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婷婷小时候打算盘从1加到100,是全班最慢的。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不想打算盘了。”我于是对婷婷的高目标化为低要求将要实现的高目标分解为多项低要求的多个小项目。我把从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写在墙上,婷婷每打对10位,全家人都为她鼓掌欢呼,10层全搭完,自信心找到了。婷婷打完10次,全家人了围着她欢呼10次,自卑,恐惧一扫而空。本来害怕打算盘的婷婷,第二天就对我说,爸爸我就喜欢在你面前打算盘。因为我对婷婷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她在我这里找到了安全感。不到1个月,婷婷打算盘全班第1名。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标准,高要求”的结果。

  目标定得太高,要求太严,容易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


  六、情感法则——钉孔原理

  有一个孩子总喜欢发脾气,父亲为他出一主意发一次脾气就订一颗钉子。后来发现自己居然不发脾气了,于是好友告知,一天不发,便拔去一钉,直到钉子被拔完,留下什么,呀!一个个针孔,钉拔走了,可留下的是伤害。教育者面对学生千万别伤害它们的人格,要学会尊重孩子。若一旦犯错,留给孩子的恐怕是抹不掉的伤痛,也是教育者永远的伤痛。有人说“教育是有痕迹的。”我觉得说得真不错。

  七、信任法则——罗森塔尔原理

  这是一个很出名的事例。著名的教育家罗森塔尔做一个发现研究人才的试验,到一所学校,在学生花名册上随意写了18位学生,告诉校长“这些学生今后前途无量”。校长再告诉学生,8个月后,上了他花名册的学生都有奇迹的进步。孩子的进步都源于教授的一句话。,教育者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给与孩子积极的暗示,消除消极暗示。

  八、行为法则——木碗原理

  一家四口人,爷爷老了,手抖,吃饭时总是把碗打碎,父亲专门制了一个木碗,小孩看见了,也找来木头雕一木碗,问他做什么。“你们也会老,我给你们做的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央电视台的那一则广告“给母亲洗脚”多令人感动,看到母亲天天给奶奶洗脚,孩子也跌跌荡荡的端来一盆水,笑盈盈的送给母亲,您也洗脚。这就是榜样。教育者的以身示范是多么重要,你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吸烟有害,可自己却是一个烟鬼,注意形象,可自己却是拖沓,这样又怎能服人。所以为师者为父母者都改为自己,做一笔超值的存款,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九、价值法则——苹果原理

  美国时代周刊做过一个调查童年时,母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一个有商贩经历的人回答道“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苹果被母亲抢走给了别人,那时我就知道,人应该是不择手段的。”一个工程师说道“小时候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孩子皆抢,母亲止住”要得到苹果,得先劳动,才能有所得到。“教育者要让孩子树立要想得到,必先努力,有所付出,才会有所回报。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十、整体法则——掰玉米原理

  一工厂组织员工掰玉米比赛,看谁最先通过玉米地,又不被玉米挂伤。在这中间,队员不仅要讲效率,注意安全,还要重视质量。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成绩,不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这是十分有害的。学校一味重视教师教学成绩,而忽视教师平时付出的努力,也是极端的做法。这样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看成一个整体,全面发展,和谐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