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北京四中家长分享:健康的家庭模式更成就孩子
中考 2023-02-02 18:55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文章内容整理自北京四中高二年级学生家长联席会蔡忠芳女士在高二上学期期末的发言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走了不少弯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之高,既希望他善良,有同情心,还希望他也不缺乏勇敢;既希望他满腹诗书,又希望他孔武有力……,我希望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
光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相对应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后来,我接触到了心理学,知道了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慢慢地,我开始能够全面考虑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孩子一分一题的得失而纠结了。
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
,我还是经常焦虑。我挑剔孩子,更挑剔老公。虽然很多教育专家一再告诫我们不应该把孩子放在首位,而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健康的家庭模式。可是我却一直非常忽略爱人,整天为孩子的将来而焦虑着。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书上说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那就像孩子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不仅如此,为了满足对父母的归属感,孩子还有可能会无意识中全盘接受被否定一方的缺点。
这个观点震动了我,为了孩子,我不得不开始改变自己。我不再在孩子面前随便说对方的缺点,并尽量去夸孩子跟他爸爸相同的优点来满足他潜意识里需要跟爸爸连接的愿望。
随着接触到的心理知识越来越多,我发现我对别人挑剔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对自己不满意,只不过把它们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后来,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反问自己刚才我为什么会发脾气呢?这段时间我为什么不开心呢?我想发现是什么样的潜意识在指挥着我。
后来追根溯源,我发现我之所以不自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父亲对我要求太高的缘故。我记的非常清楚,我参加工作以后他都还在不停地对我提要求“你看那谁谁的孩子多厉害?千万富翁!”千万富翁,这是超出我能力多少倍的目标呀?大家知道,直到现在我都没能成为千万富翁,更别说十五年前了。
归根到底,我一直感到没被我的父母所接纳和承认,所以,我内在的父母也一直不肯接纳自己,总是对自己提出超过自己能力的要求,难免就会焦虑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反思我对孩子的态度。我老是对他提过高的要求,会不会他将来也像我这样,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呢?安全感不够的话,会既不相信自己,又不容易相信别人。即使在外人看来再优秀,他本人也不会快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道理虽然明白了,可要内化成为我的习惯,却并不容易。因为道理是我们的表意识,指挥我们的行为的,却是我们很少能够察觉到的潜意识。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支撑,不仅会非常痛苦,而且可能无功而返。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你越否定你的缺点,你的潜意识为了维护你的安全感,会越紧紧地抓住这个缺点不放。所以,只有接纳了现在的自己,有了适度的安全感后,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支持自己的改变。
对孩子、对爱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你接纳了现在的他们,他们才有改变的动力,朝着你期望的那个方向前进。
还有一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长时间,那就是如何跟孩子沟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常常会出现下面的场景儿子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既锻炼身体,又培养意志力,你要坚持啊!”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孩子是多么的失落啊,自己想跟爸爸分享的是自己身体和心灵上独特的体验,爸爸却只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功能价值。
有多少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都跟这个爸爸一样,看不到孩子本身,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功能价值。孩子越大,我们就越容易只盯着那个功能价值不放,而忽视了孩子当下的喜悦和体验。久而久之,他也会逐渐忘记生命中那些最原始最单纯的喜悦,他和世界的沟通方式也逐渐只剩下打招呼、讲事实、谈功能价值了。所以,我们要经常反问自己我们真的尊重孩子了吗?我们的沟通方式对吗?
曾经有一个家长在家长会上的发言中的“多和孩子交谈吧”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那时候我正处于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谈话的困境中。
后来,我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如果孩子玩游戏,你担心对他的眼睛不好,正确的方式不是去阻止他,而是不妨走过去看看是什么让他如此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和可以他一起玩,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和正确的陪伴方式。就在大概两三周前,刚好儿子在玩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我能看懂,于是我真的跟他并排坐在一起玩了很久,讨论游戏的玩法,并且好几次成功地克制住了自己那老想去中断他玩游戏的愿望。
这样玩了几次之后,很神奇的,儿子又能敞开心扉和我谈话了。,并非真的如此简单,这个期间,我尽量强迫自己去体会他的感受,以及怎样才能让他感觉到——我是真的尊重他。
这是成功的经验,下面我告诉大家我失败的经验我曾经多次把孩子的爱好变成了孩子的压力,导致孩子厌学甚至不学了。
比如,孩子爱跳街舞,我就到处帮他找各种跳舞的视频,并非要让他跟我一块看。久而久之,孩子知道我的潜意识中,又在要求他像那些明星跳的一样好。于是,开始反抗了,兴趣班坚决不报街舞,而改报了别的。幸亏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克制着自己不去提这件事,于是,还没被我完全抹杀的兴趣又复苏了。第二学期,他还是去报了街舞。
不过,这好像还是一个成功反转的例子。小时候,我给他报过跆拳道、乒乓球、围棋等等多种兴趣班。每次,其实最开始他都是很有兴趣的,但没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我现在起来,不外乎是因为我只看到孩子的功能价值,我总是希望他能更快、更强、更好,而不是去跟孩子分享他在其中体会到的快乐。
整个看下来,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写的有点乱,所以我把它们整理成以下几点
第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必须解决好我们自己的安全感问题。只有我们自己觉得足够安全了,我们才能生活的坦然自在,我们的情绪才会不那么容易波动,才能谈得上理智的教育。
,满足孩子归属和爱的需求。我们应该多夸另一半的优点,少批评另一半的缺点,让正面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跟父母连接的渴望,使孩子可以朝天性中最好的方向发展自己,也为孩子提供了和家人相处的正确模式,为他将来的家庭生活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第三,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多和孩子分享他的快乐,而不是用大道理和功能价值来教育他、要求他。如果我们只盯着那个功能价值不放,而忽视了孩子当下的喜悦和体验,久而久之,孩子的真心可能就会藏起来,他不再随便表达他的喜怒哀乐了,他和世界的沟通方式也会逐渐发生变化,甚至有可能会逐渐忘记生命中那些最原始最单纯的喜悦。
以上只是我意识到的问题,并不代表我全都做到了。教育是一门高深而又微妙的艺术,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度的问题。虽然相比以前,我有所进步,我知道,我并不能保证自己以后就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是的,今天,我们并不完美,可是只要我们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有为孩子而改变的勇气,明天就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