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2020初中文言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孙权劝学》

中考 2023-02-01 13:56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一、全文讲解
 
  本文选自 《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由  北宋 (朝代) 政治 家、 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撰的一部   编年体  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9、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
 
  (一)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②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反问语气,吗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限止语气,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感叹语气,啊
 
  (五)解释成语1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2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 )问答题
 
  1 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 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 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 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7 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1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
 
  12 文中的“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   蒙乃始就学  ”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  侧面描写  的手法。
 
  13 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
 
  14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