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2020初中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习题

中考 2023-02-01 13:56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字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③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三、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③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安石)
 
  四、问题探究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歇”“颓”“鳞”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10、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五、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