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 >
2020初中语文七上《诫子书》原文翻译及习题
中考 2023-02-01 13:56中考时间www.ettschool.cn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光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一、 划分节奏(4分)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解释(24分)
1、静 2、淡泊 3、致远 4、险躁
5、治性 6、广才 7、将复何及 8、励精
9、无以 10、明志 11、诫 12、书
三、填空(4分)
《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 字 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 家。
四、1、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 的力量;“俭以养德”是 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的力量;诫子书只有 字, 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4分)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分)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4分)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8分)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6分)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4分)
答案
一、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解释(24分)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4、险躁轻薄浮躁。
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6、广才 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8、励精振奋精神。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12、书书信。
三、 《诸葛亮》 诸葛亮 孔明 军事四
四、1、学习 和 做人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2 宁静 节俭 超脱 86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例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