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内心”病了,何处可医?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0日网(郎朗)常常感到不开心、对所有活动兴趣明显减少、失眠或睡眠过多……如果你有以上症状,请暂停手中的忙碌,关爱一下自己。因为,你的“内心”可能生病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是一个呼吁人类关注自身精神心理健康的特殊日子。今天,我们不妨和自己的内心来一次对话——你,还好吗?
资料图南京志愿者街头“求拥抱”,呼吁关爱抑郁症患者。 泱波 摄
失眠、焦虑、自我否定?你可能是病了
理解“精神卫生”的概念,要先看一组据令人揪心的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有研究结果显示,排除痴呆后,中国六大类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的患病率达9.3%。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精神分裂症等重症层面,对于相关症状和病患不仅忽视,甚至还带有歧视。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患病总人数过亿。其中,重精神病患者近1600万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接近人口总数的1%。
“近20年,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变化不大。但像焦虑症、抑郁症等轻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却显著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对媒体表示。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患上轻症心理疾病?专家分析,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增加了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风险;另一方面,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提高,到医院就诊,使这类疾病也更易被发现。
特别是今年,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涉及数万人的线上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问题凸显,约三成受访民众出现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症状。
就患病群体来看,青少年、女性以及老年人是三类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曾介绍,青少年时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青少年面临多重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女性拥有更细腻的情感,烦恼相对更多;老人年随着身体器官老化,各种疾病陆续出现,也更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所以,需要提高对上述三类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资料图湖南省精神医学中心向全国开通新冠肺炎心理咨询服务。 付敬懿 摄
社会对心理疾病接纳程度逐渐提高
人的心理健康对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着直接影响。
当前,精神疾病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民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态度也有所下降。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对媒体表示,社会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高了,甚至有些青少年也会主动寻求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一变化通过上海市的调查数据也可见一斑。
2019年上海公布的第四次公众精神卫生知晓度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民众精神卫生基本知识稳步增加,已提高到76.7%,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也开始有了变化,持负面态度的比例降到了39%。,人们对焦虑症的正确识别率有所提高。
不过,改变态度和行为远比获得知识要难。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并未因相关知识的增加和意识的提高而有所改善,认为相关疾病患者“可怜”“危险”的偏见依然存在。
“心理疾病和高血压等一样,是可防可控的,不必过分担忧。”陆林说,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超过70%的早期精神疾病患者可治愈。